有无藻红蛋白的微囊藻株的16srDNA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
Shigeto Otsuka ,Shoichiro Suda , Renhui Li , MasayukiWatanabe , Hiroshi Oyaizu , Satoshi Matsumoto , Makoto M. Watanabe
摘 要
通过测定16S rDNA序列(16S rRNA基因),对含有五个变种和两种藻胆色素的15株微囊藻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所有的序列显示出了较高的相似性,不同形态与类型的藻胆素之间,有些甚至100%的相似。从中可以推导出系统进化树与有无藻红蛋白的微囊藻株之间的密切关系。数据显示微囊藻的表型不一定反映其发展史,因此需要重新构建当前物种级别间的分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关键字: 蓝藻 ;微囊藻 ;16S rDNA ;分类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微囊藻属是一种有毒且能形成水华的蓝藻。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 1 ]可知,微囊藻的特点是具有气泡,细胞形状呈球形,倾向于形成聚集体或群体,有不定形的粘液或者胶被,无藻红蛋白等等。大部分物种是满足这些标准的,近年来 [2 ]在日本海域区分了六个物种:绿色微囊藻(A. Brown), 惠氏微囊藻 (Komaèrek), 铜绿微囊藻 (Kuëtzing), (Komaèrek), 鱼害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Wittrock) .Komaèrek并没有将鱼害微囊藻和水化微囊藻区分开[ 3 ]。“形态”一词用于对微囊藻种类进行分类,它包括细胞的大小,菌落的形态,和胶被的特性。尽管形态分类的正确性总是受到质疑,但目前却没人能解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最近对四株以藻红蛋白为藻胆素的铜绿微囊藻进行了分离。虽然藻红蛋白的占有率不符合上面所提到的标准的[1],但除却藻胆素的成分不同之外,这些生物有着相同的作为微囊藻的分类特征。据观察这些菌株的菌落形态与铜绿微囊藻所具有的形态是相同的。然而,这些菌株是否应该根据形态特征归类为铜绿微囊藻或者根据藻胆素成分不同而被归类为新物种却还不能确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应用分子遗传学分析已成为蓝藻分类的一种重要方法。以16S rDNA为基础的系统进化分析法是在细菌的分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工具,该方法的优越性也已被证实[5]。Neilan [6]等人用这个方法来探讨微囊藻的种间关系。然而,在微囊藻属中他们没有找到任何系统发育与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而且有、无藻红蛋白的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也没有检查。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微囊藻株的16SrDNA序列和微囊藻形态的系统发育分析,然后讨论是否藻胆素成分和形态特征的不同会影响系统发育。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仅用于个人学习
,勿做商业用途
菌株的研究如下:微囊藻4A3, 4B3, T1-4, 和T17-1;绿色微囊藻TAC17 和 TAC78;铜绿微囊藻TAC71, TA
英文论文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