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浅埋段施工技术处理.doc洞口浅埋段施工技术处理
工程简介
双江口水电站场内交通工程【6#路(含坝下大桥)】标 段起点接于下游围堰处的右岸低线公路,沿大渡河右岸顺流 而下,在kO+691处采用隧道穿越陡崖后,设置“坝下大桥” 跨至大渡河左岸,沿上游与左岸过坝公路相接,向下游与原 S211省道相接。主线长约1km,陡崖隧道长112m,大型钢桥 98. 5m/1座。隧道所经陡崖地段地形较陡,坡度50° ~70° , 出露基岩为燕山晚期二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呈微新〜弱风 化。因隧道整体水平埋深33m〜45m,隧道整体呈严重偏压状 态。
施工案例
方案一:6#隧道进口段洞门端墙与衬砌施工
(1)进口段地质情况
6#隧道进口洞门设计桩号为kO+691,经现场实际勘察, 该段地形为陡崖,高度约80m,坡度约70° ,水平法线方向 基本与洞轴线垂直。且该段呈偏压状态,靠河床侧水平埋深 约15m,靠山体侧多为破碎岩体。距洞口约20m处(靠山体 侧)存在一条宽度约Im的破碎带,构筑一个滑动面,方向 N55° ~75° E/SEZ450〜75° ;另洞口顶部存在一天贯彻裂
缝,宽度约0. 9m,垂直于洞轴线方向,使洞口 一岩体与山体 岩体(母体)分离。该分离岩体高度约5m,宽度约10mo (见 附图1)
图1:进洞口顶部岩体
图1说明:进洞口正上方贯穿裂缝,岩体厚度0. 9nTl. Im, 顶部岩体与完成岩体分离
(2)洞口段施工方案的选择
方案一:洞口向山体侧平移20m;
方案二:清除洞口顶部分离岩体,增加明洞;
方案一
按照施工设计文件要求,洞口经放样,开挖轮廓线将侵 占洞口顶部分离岩体。由于洞口顶部贯彻裂缝宽度较大,无 法采用锚杆或小导管进行支护,若采取其他方法(管棚、锚 索)存在施工难度大、投资过高、工期长等缺点。为避免不 良地质地段,调整部分线路线形,将洞口向山体侧平移约 20m。但洞口平移同样存在一下问题:
若洞口向山体侧平移20m,将穿越破碎带,扰动岩体 基础与滑动面,不利于山体稳定与后期开挖支护。
不利于整体规划与后期6#隧道安全运行,距6#路水 平方向(向山体侧)约50m,垂直方向约70m是后期2#导流 洞以及放空洞开挖区,若洞口向山体侧平移,6#隧道将整体 向山体侧偏移,后期导流洞、放空洞开挖将影响6#隧道的安 全运行。
,为满足线路线形以及道路通视 条件的要求,部分明路段线路也将向山体侧偏移,增加路基 边坡开挖量;同时需砍伐树木和植被,不利于环保。
综上考虑,舍弃方案一。
方案二
采用爆破的方式先清除洞口顶部分离岩体,再进行洞 口段开挖。开挖后,洞口桩号平移至k0+700,即沿路基中心 线向上游平移7m. o
为减少对山体侧破碎岩体的扰动,避免破坏山体侧 基础的稳定,保留洞口两侧岩体,增加明洞,明洞段桩号 kO+693〜k0+700。
靠山体侧增加局部锚杆,浇筑贴坡C20混凝土挡土 墙,确保山体稳定性以及防止因爆破振动形成的悬空孤石滚 落。
(3)洞口施工方法与措施
①清除洞口顶部分离岩体
分离岩体顶部宽度约1. Om,为减少对两侧岩体的扰动, 采用浅孔松动爆破方式进行爆破。孔深控制在2m^3m,孔距 为Im,按单耗0. Ikg/m³;控制每孔装药量。爆破效果: 成功清除顶部岩体,两侧山体
洞口浅埋段施工技术处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