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苗寨吊脚楼苗寨吊脚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序号:381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编号:Ⅷ―31 项目名称: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公布时间:2021年6月
申报地域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介绍: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前檐柱吊脚,所以得名。
二十多年来,我已经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次西江。每一次去全部会有部分新鲜的、不一样于前的感受。这个古老的苗寨似乎一直在改变着;近几年来,它更是如同一个朴素的村姑嬗变成家喻户晓的明星。它的持久魅力,是在于那些永恒的内蕴及其外化,而充满了两座山头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可谓魅力之源。
五百多年前苗族的先祖迁徙而来时,西江的山头是一片原始林海,白水河沿岸是瘴疠弥漫的沼泽地。大家只有择高处建房而居。陡峭的山头没法辟出蜗居之地,于是“半边楼”应运而生――木房一部分落在坡崖或垒石上,一部分凌空而架,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顺应山势,不需要改变山形,却又虚实相间,实处依傍大山,虚处空灵通透。这正是苗族人和大自然友好共处的表现,让人不得不赞叹苗族先民的智慧和审美。
在汉族村落,富人的高堂大屋和穷人的陋室是尤其直观的;而苗族的吊脚楼和苗族衣饰一样,含有一个平等性,财富的多寡和之不相关联。这种平等性奠定了苗寨吊脚楼的审美基础,给人一个放松和愉悦。吊脚楼的底层是圈养牲畜的地方,二层为堂屋和卧室,是关键的生活区域;堂屋外面,还有二分之一户外的空间,那里有一排能够远眺纳凉的“美人靠”,这也是吊脚楼的灵秀之地;三层为储物空间。
一个冬日,我在西江的建楼师傅唐老者家曾经旁听过她和一个从城里回来的屋主间的谈话。“唐师傅,基础还是用点水泥嘛,我买。”“不要白花那个钱。用石头‘干码’个台,石头立起码,用土来塞缝,在转角处用大石头收边。哪家全部是这么做的,又快又稳靠,保管你一两百年没得事的!”“那,你能不能给个简单的房屋图纸呢?”“图纸?我们历来不用那个。”“那,我咋个备木料呢?”你只要把几柱房、几步架、开间好多,柱高好多确定了,我心头就有数,错不了的。备木料还要等季节。现在是冬天,杉木水气大,不好剥皮;你到明年六、七、八月间砍树子,好剥皮,杉木又干得快。”唐师傅又说,“最主要的是选好中柱,要树梢不停、没得遭过雷打火烧、树干又直又圆,还要会结果果的树。你只要按我说的做,一点问题全部没得。”
吊脚楼最大的缺点是防火性能差。在西江的历史上,现有战乱中的人为纵火,也有用火不慎的失火。民国末年的保安团纵火,让这个千户苗寨几乎被焚为废墟。但伴随时光的流逝,千户苗寨的胜景又恢复展现出来了。能够说,保留西江的吊脚楼建筑,最关键的是保留它的营造技艺。只要工匠在,技艺在,吊脚楼就永远不灭。西江现在还有四十多名建造吊脚楼的匠人,这
2021年漫议苗寨吊脚楼苗寨吊脚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