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导读:
篇一: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 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
篇一: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
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取。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 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答案: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④看重诗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篇二: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创立、发展。
教学难点: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教学过程: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选官弊端严重。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中小地主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由最初的注重考察人品到全凭门第出身。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唐朝科举制度分类:常科(明经、进士)和制举(“非常之人”)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贴经”(填空)、口试、时务策。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