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原则及做法
我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植根于中国的以往,编织着中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需要科技层面的东西,更需要文化层面的东西,尤其离不开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祖国的未来—青少年。重视古诗文诵读教学,让历史的灵魂跳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胸膛,我们的文化底蕴势必加厚、审美情趣势必提高、人格势必完善、社会责任感势必增强,社会必将加快发展与进步。所以,古诗文教学有传承民族文化、铸造青少年灵魂的重大意义,古诗文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民族文化。根据我多年从事古诗词教学,谈一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的原则和做法。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字读“shuāī”,但古读音应该是“cuī”,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斜”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é,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的《登鹳雀楼》使人脍炙人口,头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衰败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于此即可领神会。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在指导学生精读读时,我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叶圣陶说:
“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乎语言的自然。”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
古诗原则及做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