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美学的双重性荒诞美学
关键词:英 荒诞之美 双重性 摘 要: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童话小说异军突起,开创了英国文学童话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爱丽丝”小说是英国童话小说的代表作。本文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儿童文学两极倾向相互碰撞的语境中探讨爱丽丝小说所表现的童话荒诞美学的双重性,包含童心世界的荒诞之美和成人审美视野中的荒诞之美。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童话小说异军突起,开创了英国文学童话史上第一个星云灿烂的“黄金时代”。童话小说是历久弥新的童话本体精神和当代小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通常以中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现。从根本上看,童话小说含有一个独特的双重性:首先它是儿童文学语境中的幻想文学,要突出儿童性(童心、童趣、童乐)和儿童本位(关爱和责任)――这使它区分于通常奇幻小说(幻想小说);其次它又致力于突破和超越儿童性――正如托尔金所强调的,“童话小说”绝不能局限于为儿童写作,它更是一个和成人文学样式密不可分的类型。①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奇境漫游记(1865)是英国童话小说的最主要代表作之一,充足表现了童话小说的双重性。作为能和童心对话,又能满足成人审美需求和认知需求的“模糊童话”,爱丽丝小说对于探讨英国童话小说的艺术特征含有极其主要的认识价值。本文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儿童文学两极倾向相互碰撞的语境下,从童心世界的荒诞之美和成人审美视野的荒诞之美探讨爱丽丝小说所表现的童话荒诞美学的双重性。
一、童心世界的荒诞之美
爱丽丝奇境漫游记的原稿名为爱丽丝地下奇遇记,是作者于1862年7月一个“金色的午日”和利德尔家的几位小姑娘一块乘舟漫游泰晤士河时讲述的童话小说,其主人公就以二姑娘爱丽丝的名字命名。三年以后,在作家乔治・麦克唐纳的提议下,作者对手稿进行了扩充和加工,并请著名政治漫画家约翰・坦尼尔为其制作了新的出色插图,终以爱丽丝奇境漫游记为名于1865年圣诞节正式出版。掉进兔子洞是爱丽丝进入这个奇境世界的开端。五月的一个夏日,小姑娘爱丽丝跟姐姐一块坐在泰晤士河边。姐姐在读一本书,可爱丽丝对那本图书毫无爱好,她渐感疲惫,不觉悄然入梦――就在这时,一只眼睛粉红的大白兔,穿着一件背心,带着一块怀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它要迟到了,一边急急忙地从爱丽丝身边跑了过去。出于儿童天然的好奇心,爱丽丝毫不犹豫地追赶上去。她看见兔子跳进了矮树下面的一个大洞,也不假思索地跳了进去,从而进入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童话奇境。这里有很多情态各异,童心未泯的动物、禽鸟,爱丽丝发觉自己竟然能够同它们亲密地交谈,仿佛从小就跟它们认识似的。在这个奇异的世界里有顽童般的三月兔、疯疯癫癫的制帽匠、酣睡不醒的榛睡鼠、以后作为陪审员出庭的小蜥蜴比尔;有不时咧着嘴傻笑而且时隐时现的柴郡猫;有脾气怪僻、为人虚伪的公爵夫人;更有一个性情残暴,动辄就下令砍掉他人脑袋的红心王后,和她的丈夫,那缺乏主见,偏听偏信,但心地不坏的红心国王……这个充满荒诞的奇境世界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儿童文学创作中崇尚理性标准和张扬幻想精神这两极倾向相互碰撞的产物。
18世纪上半叶,约翰・纽伯瑞在伦敦成立了专为儿童出版图书的企业。通常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英国儿童文学即始于纽伯瑞企业开始出版儿童图书的1744年。纽伯瑞陆续出版了为儿童读者设计和改编的多种读物,重视文字生动,插图精美,但没有脱离道德和宗教的教育专题。长久以来,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清教主义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儿童的灵魂亟待拯救和改造,儿童的想象力应该加以克制。所以,持清教主义道德观的人士认为童话小说和幻想小说含有显著的非道德原因,对于儿童是有害无益的。她们提倡的是以“严厉文学”出现的玛丽・舍伍德的菲尔柴尔德一家这么的“劝善文学”和道德小说。18世纪以来英国儿童文学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大多数作家关键经过艺术手法的创新来开拓道德和宗教教育的专题,如安娜・巴鲍德的儿童读本(1780),伊丽莎白・休厄尔的布道书艾米・赫伯特(1844),玛丽亚・埃奇沃思的道德小说集父母的帮手(1796)等。伴随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各国,要求把儿童教育从禁锢儿童的宗教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呼声愈加强大。同时在翻译引进的欧洲经典童话的影响下,童话和幻想文学的创作在英国也蔚然成风,和坚持“教育”或道德说教的作家阵营发生针锋相正确碰撞。于是,为儿童写作应该遵照“理性”标准还是张扬“幻想”精神成为英国儿童图书创作的价值取向――在19世纪英国儿童图书出版商看来,这就是要“教育”儿童还是要“娱乐”儿童的两极倾向。
爱丽丝小说的革命性在于它根本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说教文学,“把荒诞文学的艺术提升到最高水平”。在爱丽丝奇境漫游记的第9章,公爵夫人告
2021年荒诞美学的双重性荒诞美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