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无创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初稿
→ 概 述
颅内疾病无论是外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炎症还是先天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高压。(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CH ) ICP增高是临床的常见症状, 它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往往使病情更趋恶化, 临床医生准确获取患者的ICP值, 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
★ 《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ICP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该指南对减少继发性脑损害和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颅内压监测初稿
→ 基本概念
颅内压 (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 即颅腔内压力,临床上在枕骨大孔区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无梗阻的情况下,常以侧脑室内、小脑延髓池和腰段蛛网膜下隙所测得的脑脊液静水压来表示。正常成人的 ICP为 :~ kPa(80-180 mmH2O),当其压力 > kPa 持续>5min即为颅内高压。
颅内压监测初稿
→回顾颅内压检测方法的演变
近40年来,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将颅内压检测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
1961年Lundberg实现了连续性颅内压监测
1951年,Guillaume实现了
脑室穿刺直接测定颅内压
1891年,Quinke首创腰穿测定颅内压
颅内压监测初稿
→ 检测 ICP方法
无创检测
有创检测
临床对于颅内压检测的方法
颅内压监测初稿
→ 有创颅内压检测
→
脑室内插管法
(intraventricular intubation)
硬脑膜外传感器
(epidural transducers)
光纤探头监测ICP
(fiberoptic transducers)
有一定的创伤性,操作复杂,易造成颅内感染、出血、脑脊液漏创伤低颅压,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并有可能因技术原因如探头阻塞移位导致监测的失败和结果不准确
脑大池置观管监测ICP
颅内压监测初稿
→ 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临床高颅
压及脑水肿的诊断现状
无创颅内压动态检测
临床表现
CT及MR检查
有创颅内压检测
↘主观而盲目
↘无法实现动态检测
且价格昂贵
↘操作复杂且
并发症多
↓
颅内压监测初稿
Block Diagram
无创颅内压检测的方式
经颅多普勒
(TCD)
鼓膜移位法
(TMD)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f-VEP)
前囟测压法 (AFP)
磁感应断层成像
(MIT)
视网膜测压法 (ODP)
近红外光谱技术
(NIRS)
生物电阻抗法 (EIT)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CT已成为颅脑创伤患者首选的常规检查项目
颅内压监测初稿
→ 无创颅内压监测
因有创颅内压监测存在了种种不足,故而使得发展无创颅内压监测势在必行。此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有创检测ICP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也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极大方便。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及生物医学工程设备的发展,无创颅内压监测的技术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技术是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研究的方向之一。
颅内压监测初稿
FVEP的理论基础
FVEP 是目前临床理论研究最早,最完善的一种皮层诱发电位。由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是引起脑电活动改变的主要生理基础,故也是研究FVEP与颅内压关系的理论基础。
颅内压监测初稿
颅内压监测初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