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末的改良与革命.doc浅谈清末的改良与革命
摘要:近年来重新出现的肯定清末改良、否定辛亥革命的观 点。本文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评价清末改良,澄清理论误区,在 新的视野上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彻底性。
关键词:改良;革命;现代化
近代的中国一直存在着中国应当走改良还是革命道路的争议, 近年争论也非常激烈。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要对二十世纪中国进 行反省”,头一个应该进行的“根本性的反省”,就是革命革糟了, 因为“革命方式”有很多弊病,产生很多后遗症“,包括它给社会 带来的各种破坏”“,老是革命,整个民族的生命能量就在革命中 耗尽了”,“二十世纪革命确实带给中国人民很深的灾难” o因此 应该走温和改良的道路,“如果在这条通道上持续走下去,随着经 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基本关系的改变,政治体制的 变革退早要提上议事日程,中国的现代化或许能以健康的状况向 前发展。” [1]
本人对此种观点是不赞同的,因为本人觉得百年中国史其实 是一个现代化史,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评价中国的近代史。从 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是目的,革命和改良都是手段, 问题在于,洋务、维新、新政等所有温和改良措施都不能最终使中
国走上现代化之路,它们至多只是通往近代化或现代化一个台阶, 一个极其短暂的中继站,而最终的出路只能是革命,革命不仅有破 坏,革命更有新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现代化。
一、清王朝进行改良的目的不是发展,不是现代化,因此使革 命成为必然
改良是政府主导的变革,因此改良论者假设了这么一个前提, “我们应该承认,晚清政府未尝不想谋求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未尝 不想使中国早日走完向现代化的转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或 评价可能在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主导下缓慢进行,中国或 许不会重蹈王朝更替的恶性循环规律。”
其实清王朝所有的改良都坚持了一个不可变易的原则,即“以 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这个“中学”的核心就是维护君主专制 的“三纲五常”,作为新政肇始的光绪二十六年初十日(1901年1 月29日)的变法诏书中对此很明确地定了调,“世有万古不易之常 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⑵而正是以“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束缚了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才导致 了人民的贫穷落后,因此任何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变革都不可能不 对传统思想和制度有所变革。而清王朝反其道而行之,显然不是为 了现代化,而是为了维护其岌岌可危的专制统治。
清王朝的所有改革均非政府的主动行为,而是在外患、内忧交
并之下被迫开始的。师夷长技是为了学习洋人“船坚炮利”之“技”, “用”以保住封建专制之“体” o而宪政改革的动机源于出洋“考 察政治”归国的五大臣密陈的立宪三大好处,即“皇位永固”、“外 患渐轻”、“内乱可弭” o原因在于“今日时务之急,首在收拾民 心…善于治民者莫如英。”也就是说之所以要学习英国的“朝廷政 教”,是为了治民,而非民治。
既然清政府改良的目的不是现代化,当然也不会朝现代化方 向努力,对任何现代化因素都要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进行取舍, 只取其形式以“治民”,而非取其实质实现“民治”。如1908年9 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正文“君上大权”有14条,附录“臣 民权利和义务”只有9条,它规定:“大清皇
浅谈清末的改良与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