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茶馆有感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她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她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小说、人物和语言全部为大家津津乐道。
读过茶馆的人全部知道,这个剧本是经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小说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情况,不管是她们的挣扎,抑或是她们的无奈,全部被拉入小说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部戏剧好像是一幅万生相,将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年代。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正确主人公,各个人物她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网,共同推进着这个小说前进。老舍先生好似一个可亲的老者,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悲和喜。我想她生活在那个年代,她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首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一直全部不能释怀的。我不能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接收这么的中国人。
其一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惭愧。最终老人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我不知道十两银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但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活下去。这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伤,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伤?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么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是这么的玩物,那姑娘以后过什么样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个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大约皆是如此吧。贫苦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富贵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经说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问,莫非只有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试问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呢?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呢?其二便是小花和爷爷离别的那一幕,我读到了老掌柜的无奈,也读到了老掌柜的不舍。可她为了让孙女活下去,却也只能和她离别。这一幕和前一段写老人卖女儿的那一幕又异曲同工之处,离别皆是为了过活。通常读到这里,我全部忍不住眼眶湿润,但正当这时小唐铁嘴便出现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将气氛重新调动起来。我想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过以后,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涩。不知道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正是因为这么见风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为这么欺软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国久久不能振兴,甚至险些亡国。想到这些,在看到这个本应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来?当然,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一样还有剧中充满京味的语言,每次读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全部忍不住嘴角牵动。因为在她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话又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儿化音加的恰到好处,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我总是在脑海里想象着一个慈爱老者的形象,将听过的小说用口语化到极点的北京土话一一娓娓道来。
2021年读老舍茶馆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