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
1 现状
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较为普遍
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缺乏动机,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是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作业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情绪忧郁
农村学生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孩子所应有的那份活泼、开朗,缺少的是阳光与朝气。面对考试,大多数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
,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的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部分学生出现轻微焦虑,有的甚至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情感冷漠,不合群,不善交流
农村学生的情感远没有城市学生那么丰富,电视里不管有多么感人的情节,他们都会表现出很漠然,即使是村里的迎丧嫁娶,他们也只会感觉热闹好玩而已。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跟同伴待在一起感觉不到快乐,有的甚至产生出自卑或自负心理。很多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彼此之间都有太多的秘密。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胆怯、羞涩
这一点表现非常明显: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更不用说打招呼。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攻击性强
大多数学生都不肯“吃亏”,他们会在被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行为(反踩一脚)。有的对玩具会有虐待行为。这种趋向的学生容易出现品德障碍。
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服务意识
绝大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有的是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有的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有的则是持无所谓的态度。
2 成因分析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因各种事因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甚至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1)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2)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3)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