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摘要中国文学是从哪一年开始由“旧”转“新”, 在当前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议,以《新青年》中 1917 年《文学改良刍议》和 1918 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为例, 浅析 1917 年和 1918 年到底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新青年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现代文学在其诞生之初, 曾被称为“中国新文学”, 这一个“新”字不仅意味着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更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古典向现代转型, 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两者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现代文学语言的出现及运用――“言文合一”主张的提出及贯彻。那么, 中国文学是从哪一年开始由“旧”转“新”,成为当前学术界存在争议的一个新问题。以《新青年》中 1917 年《文学改良刍议》和 1918 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为例, 我们来浅析 1917 年和 1918 年到底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1 新旧文学转型首先要有革命性的文学观念 1917 年1 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 这篇文章也一直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的宣言, 实现了语言符号由古代文言文到现代白话文的革命性转变。但是《文学改良刍议》只是形式主义的改良, 并非真正的文学革命, 白话文真正得到广泛关注是在 1918 年。 1918 年1月, 《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出版,从这一号开始,全新改用白话和新式标点符号,也就是从 1918 年开始, 《新青年》基本上全行白话。同年 4月,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将“八事”改为“八不主义”,八不主义的提出就把重点集中在文体形式特别是语体的改革上,提出“文学的国语, 国语的文学”的实行要分三步走( 工具、方法、创造)。胡适在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 对中国历代文学发展史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不仅从中找到了中国文学“适用于今”的语言工具――白话,而且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废文言文而立白话文的“国语的文学”。这时的言文合一不再只是形式上的改良, 而是通过“国语的文学”去创造“文学的国语”,在与死文言的对抗中经营出有生命有价值的活文学,完成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使命。 2 新旧文学转型要有标志性的作品除了 1918 年《新青年》全面广泛运用白话和新式标点符号之外,《新青年》出现了很多标志性创作。首先是小说, 1918 年5月, 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不是某种地域性的方言和日常用语, 而是用几乎规范的现代白话语言写成。鲁迅在小说中对白话娴熟的运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其次是诗歌,作为“文言合一”的提出者和倡导者, 胡适在实践上也是率先用白话进行文学创作。他尝试运用白话在最难攻克的诗歌体裁中进行摸索创作, 《尝试集》应运而生并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话剧体裁也有新成就,胡适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白话话剧的剧本《终身大事》,开启了白话戏剧的新发展。 3 新旧文学转型要有创作队伍和文学场域中国现代文学在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外来影响, 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现代作家, 而且引发了中国文学的文
浅议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