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围封转移.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锡林郭勒盟围封转移的调查报告目的:通过深入分析围封转移的利弊, 从而更好的了解围封转移这一项目时间: 2010 年8月地点: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牧区一、前言“围封转移”的最早雏形来自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项目(在牧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对那些草原生态极度恶化,牧民单靠放牧牲畜无法生存的少数地区, 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工程) , 其核心内容是“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从2002 年开始,锡盟盟委、行署,把“围封转移”工程提升到解决内蒙古草原牧区生态恶化,牧区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战备高度,并得到自治区党委的肯定,成为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锡林郭勒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生态系统严重受损,草原初级和次级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屏障功能逐步减弱。急剧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农牧民收入大幅度下降,贫困面不断扩大。当面对面目全非的大草原时,人们开始反思,除了气候的原因之外,超载过牧是造成草原生态环境大范围恶化的主要原因。有限的草地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无限制的索取,人口增加,牲畜增多,草畜矛盾加大。 1949 —2001 年的 52年间, 锡林郭勒盟牧区人口增长了 倍,牲畜头数增加了 倍。虫害频繁发生, 对草场破坏严重。由于气候干旱和地表植被的减少,进入 90 年代后,蝗灾大规模发生,成灾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 2000 年,蝗灾面积达到 6 万平方公里。蝗虫啃光牧草,草场地表裸露。入不敷出,掠夺性利用严重。有人初步算了一笔账, 建国以来国家对草原的投入每亩地不足一元。天然草牧场无成本养畜,草场恢复建设没有投入。长时间的掠夺式利用积累了厚重的隐患,在量变的基础上引发了惊人的质变。为保护锡林郭勒草原的生态环境,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把锡林郭勒草原全部纳入治理重点区域范围,在相继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退耕还林、禁牧舍饲等生态建设工程中给予了重点支持。二、调查情况 1、围封转移的成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问题,在国家生态建设项目的支撑下,锡林郭勒盟从 2001 年开始实施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将全盟草牧场划分为围封禁牧区、沙地治理区、休牧轮牧区和还林还草区四个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浑善达克沙地北缘、省道 101 线、省际通道、国道 207 线、国道 208 线和集二铁路,建设“四横两纵”六条绿色生态屏障。对旗县市区所在地的城区周围全面实行围封禁牧, 建设草、灌、乔结合的城市生态防护体系。把治理、保护和移民等措施相结合, 确定了 9年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开始全面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后又把这一战略提升为通过转移牧区人口、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恢复和牧民收入增加为目的的“两转双赢”发展思路。在10年间,锡林郭勒盟已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投资 亿元。完成治理建设任务面积 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 261 万亩,实施生态移民 49821 人。长421 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防止沙地向北部草原地区扩散的长 公里的防护带也已形成。横跨 5个旗县的沙地南缘防护体系像一条长龙牢牢锁住沙地南移的脚步,为京津大地筑起了一道绿色城墙。锡

围封转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