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习作兴趣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写作文是最让学生害怕的事,而改作文也是最让教师头疼的事,学生对作文也不感兴趣、教师提到作文也一筹莫展。究其原因往往是教师给学生订的要求过高,学生感到遥不可及,学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作文往往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甚至是遭到老师的批评,出力不讨好;从学生方面讲:生活单调、贫乏,没有表达的欲望;觉得无话可写,即便写出来了也是干巴巴的,索然无味。总而言之是小学生缺乏习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和爱好的推动,才有希望跨上成功的道路。”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联系生活,积累素材 没有素材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难题,试想心中有丰富的习作内容的
学生怎么会感到习作的困难呢?如果他有一肚子话想说,又怎么会对
写作没有兴趣呢?究其由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缺乏想写的素材。我认为
素材的积累应该重在平时:
对于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写作内容,什么也谈不上。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途径只有一个——教会学生积累素材。其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泉”。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农村的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富有乡村气息的田园生活,美丽迷人的田野风光,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淳朴勤劳的父老乡亲,力所能及的劳动锻炼,愉快难忘的童年趣事
……一句话,农村作文源泉十分丰富。只要教师深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就能帮助他们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教育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多注意身边的人、物和事,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在生活中发掘素材,寻找作文内容,告诉学生这样的内容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往往对这些鲜活的素材熟视无睹。对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并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注入情感、展开想象等。
阅读可以为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是习作的基础,从阅读中既可以吸收语言素材和思维素材,也能够了解古今中外的人物、事情、场景,并能培养学生深厚的感情元素,同时能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明白在阅读的同时积累了习作素材,素材积累越丰富,选材的范围就越大,习作时就不会发愁没有内容可写了。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小学生尤其是刚学习习作的中低年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较差,学生可以通过仿写句式
联系学生实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