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明清盐商研究综述 2008-01-1 吴海波《盐业史研究》 2007 年第 4期一、明代盐商研究明清时期, 盐政与河工、漕运一样, 同被视为事关国计民生的要政之一。因此盐业问题历来为明清朝野人士所重视, 同时也使得相关问题为当今学界所关注。在明清盐业问题当中, 涉及面颇为广泛的盐商问题又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近一个多世纪以来, 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探究, 涉及与盐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产技术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关领域的研究更为繁荣。据笔者初步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仅国内学者的专题论文就有近百篇, 并有多部与之相关联的学术专著问世, 涉及盐商问题的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 海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了有助于学界同仁对明清盐商问题的研究有较全面的了解,兹将二十世纪以来的相关学术成果作一个简单的回顾①。一、明代盐商研究明代盐商兴衰与开中制的推行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 为此国内学者李龙潜、李珂、孙晋浩、郑力民, 以及日本学者藤井宏等, 均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广泛的探究。李龙潜《明代盐的开中制与盐商资本的发展》( 《学术研究》 1979 年第 5期) 探讨了开中制度下明代社会的阶级斗争、盐商资本的发展及其局限性等问题; 李珂《明代开中制下商灶购销之探析——盐商守支与灶户之盐课负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5期) 和孙晋浩《明代开中法与盐商守支问题》( 《晋阳学刊》 2000 年第 6期) 就开中法与盐商守支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孙氏指出: 盐商守支为明代盐政的一个特殊现象, 守支问题的产生, 与开中法的实施直接相关, 由于开中法的特殊运行方式, 导致了明代盐政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使守支问题产生与加剧成为必然。概而言之, 盐商守支, 实为开中法的必然产物。李珂则认为, 明代中期守支是封建政府加强对灶户剥削的直接原因, 它造成了广大灶户的日益贫困,然而最终原因又要归结到开中制度下商灶购销关系脱节、盐利剥削机制上。郑力民《徽商与开中制》( 《江淮论坛》 198 年第 2 期) 和藤井宏《新安商人研究》(《徽商研究论文集》,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则分析了明代徽州盐商的演变与开中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李珂《从洪武中盐法看盐商的历史作用》( 《历史档案》 199 7 年第 4期) 探讨的是洪武中盐法体制下盐商的巨大作用。李珂认为: 盐商通过中盐法对于明初国防的巩固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免去了广大农民沉重的军粮转运负担,支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恢复; 在一定程度上对边远地区商品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刺激作用; 同时也增加了封建政府的商税收入。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研究范围从时间上来看,其上限为 1900 年,下限为 200 6 年。①有关明清盐商研究的学术回顾, 何亚莉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盐业史研究综述》(《盐业史研究》 2004 年第 2期) 和刘庆龙、蔡建的《近二十年清代两淮盐业研究述评》( 《盐业史研究》 2005 年第 2期)二篇文章均有所提及, 不过上述二篇文章对相关学术成果的回顾均不系统, 且很不完善。笔者希望在上述成果基础上, 将该研究再向前推进一小步。明代盐商的产生、发展与衰败过程及其社会功能, 也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此,薛宗正《明代盐商的历史演变》( 《中国史研究》 1980 年第 2期) 就开中制与开中盐商、内商和边商的分化,以及纲运制与包销商人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考察。日本学者藤井宏《明代盐商的一考察——边商、内商、水商的研究》( 《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 黄山书社 1988 年版) 考察了边商、内商、水商的演变情况。汪崇筼《明代徽州盐商论述》( 《盐业史研究》 2001 年第 1期) 主要以探讨盐商的产生和社会功能为主。汪氏指出, 明代徽州盐商是封建晚期经济结构变革起步阶段的产物。他们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以及促使以粮食生产为特征的农业人口分流方面, 客观上扮演了进步者和尝试者的角色。他们以良好的素质和业绩表明, 中国商人不比西方商人逊色。而韩国学者金钟博《明代盐法之演变与盐商之变化》(《史学集刊》 2005 年第 1期) 则主要分析了盐法之演变与盐商之变化之间的关系。金氏指出,明代的盐法是从宋元时期的盐法继承而来的,在国家专卖制度下组织了灶户制度, 随着明初钞法的破坏及社会经济的变化, 明代盐法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如允许余盐和正盐一样可以公开进入国家的专卖体系;明中叶以后又出现了纳银开中制度等。所有的这些变化并不仅仅是盐法自身的变化, 它也引起了与明代盐法变化密切相关的商人的地位与命运的变化。明代经营淮盐的盐商主要由陕西商人、晋商和徽商三大主体构成,其中又以陕西商人和
二十世纪以来明清盐商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