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背后的较量
合肥市淝河小学 余丽
初读《中日儿童海岛探险夏令营纪实》,心中颇有震撼,再读后,便有很多思考。我们习惯了夸大一些确实存在的事实,但夸大的同时,我们开始有些盲目和迷失。
我们先要承认,这是一种较量,一种体质意志,品行品质,精神国力的较量。我们赢取的是一种觉悟,但输掉的决不是几十个孩子。看完全文,我甚至感到输掉了自己。
我是一位教育者,至少,我对自己的领域,赋有应有的责任。我可以说那些孩子的输不是我的过错,但我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形象而具体的过失,固然,我不是“罪魁祸首”,但我总在不经意中,还是失却了自己的责任。因为,有时候责任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忽略了去做什么。这 这场比赛的输赢不是那么重要。当我们要思考输的别那么彻底,别这样理所当然,别把输当成了一种习惯和必然。孩子把自己的薄弱归于遗传,可谁又是这种遗传基因的始作俑者?赢不是那么重要。当我们
家庭的爱,“有声有色”,无处不在,被爱所包围和覆盖的孩子,已经对爱形成一种依赖和信仰,离不开,即使想离开,家长也放不下。9岁的“阿信”给我印象很深,背个大包,像个小乌龟,如果是中国的孩子,那肯定是人到中年的“成年乌龟”或一个年迈的“老乌龟”形象!爱孩子有很多方式,如果我们给孩子的除去爱还是爱,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只有一种概念
——爱。而且是一种自私的占有。丝毫没有责任意识。
孩子的成长环境,制度化。中国孩子听话,老实,循规蹈矩。凡中国孩子外出,家长必然会千叮万嘱,千牵万挂。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听话,老实。中国孩子果然把听话发挥到了极致,发挥到了,对一切创新和变革麻木的极点。而在“背包负重则想逃,生病不适则要倒”等方面,也用一种常规的逻辑,演绎另一种循规蹈矩。较之日本学生的坚持与坚强,显得有点孱弱和投机。在为女生抢背包上,又表现有一种愚昧的尚勇和可笑的肤浅。
较量的对象上,也有我们值得深思之处,日方学生是大范围的随意报名,中方学生是广范围的精挑细选。这就更说明这种较量结果的普遍性和悬殊性。同时较量的环境选择的是在中方,就更点缀了结果的悲剧性。
动手能力,自救能力,自理能力不及日方学生,这对一直自奉“五千年文明与智慧的泱泱中华”,有点微讽和贬斥。日方同学可以自己用刀具削筷子,中方学生却只能用自备的刀叉来宣扬自己的?我想不出什么合适的词语?文明?富足?我想这些不是我们可以引以为荣的资本吧?一个个中方学生生病后,便可以心安理得的躺在席梦思上,
较量背后的较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