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陷阱读后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后发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创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以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的崛起是一个重大悖论:中国并没有按照西方国家给出的标准药方来发展经济,属于不好好听课的“差学生”,但是,这个“差学生”考出的成绩,却比那些认真听课、笔记一字不落的“好学生”要好得多。
这就让开药方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很尴尬了。
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全部在质疑:
难道我们拿到了一个假药方?对此,本书直接给出了答案:
是的。
所谓“富国陷阱”,说白了就是富国给穷国挖了个坑。
实际上,这本书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是“踢开梯子”,它来源于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一段话:
“一个人在达到顶峰之后,会采取一种常见的聪明做法,就是把自己攀登时用的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她上来。
富国陷阱这是一本在发展经济学领域非常有名的经典著作。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后发国家如何才能摆脱贫困、赶超发达经济体。
”作者是用这个书名来提出质疑:
发达国家是不是刻意隐瞒了它们的成功秘密,发达之后一脚把梯子踢开,让后来人无路可走?发达国家秘而不宣的发家秘诀,到底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这本书梳理了西方国家在14~19世纪的早期经济史,为我们揭示了和主流经济学教条完全不同的历史的另一面。
先来看一个关于英国崛起的神话。
在众多欧洲国家中,英国为什么能够率先引爆工业革命,从偏居欧洲一隅的小岛国,发展成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对此,通常的说法是。
英国率先搞了自由贸易和放任自由的产业政策,激发了市场活力和企业家精神,从而获得了空前的经济实力。
特别是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标志着自由贸易理念对重商主义理念的全面胜利。
英国作为第一个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欧洲列强中脱颖而出。
这就是一直以来,经济学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标准答案。然而,这究竟是真实的历史,还是编造的故事呢?如果你去考察历史的细节,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
英国从征收高关税到实行自由贸易,并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历史的突然转折。
在1848年时,英国还对1146种商品征收关税;
然而,仅仅12年之后的1860年,英国就只对60种商品征收关税了,征税品类减少了95%。
英国的关税制度原本是全欧洲最复杂的,在那之后却只需要半页纸就足以说清楚了。
按照前面讲的逻辑,如果是自由贸易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那么合理的推论就是,在英国大幅降低关税之前,英国经济是缓慢增长甚至是停滞不前的;
只有当1860年取消了大部分关税之后,英国经济才开始腾飞。
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如果你熟悉世界历史就会知道,在1860年之前的100年,英国就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又经过一百年的发展,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英国从一个高关税国家突然转向自由贸易。
换句话说,英国在经济的起步和腾飞阶段,一直是实行的高关税。
不但如此,英国从14世纪开始,就开始采用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来发展当时的高科技产业——毛纺织业。14、15世纪,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成为欧洲主要的羊毛产地。
但当时英国和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相比,技术相对落后,英国向这些地区大量出口羊毛,自己只生产一些初级纺织品。
从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开始,英国上层集团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大力扶持本国的毛纺织业。
比如,爱德华三世就只穿英国纺织品,派人从“低地国家”秘密引进技术熟练的毛纺织工人,大幅提高羊毛的出口关税,同时禁止进口羊毛纺织品。
这些产业扶持政策可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由后面继位的几任英国国王接力搞了上百年,直到16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毛纺织业才壮大到足够消化国内所有的羊毛产量。
这时英国全面禁止羊毛出口,彻底搞垮了“低地国家”的毛纺织业,英国的毛纺织业一家独大。
要知道,后来的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而毛纺织业为棉纺织业做了大量的技术积累。
所以张夏准认为,假如没有英国政府持续上百年对毛纺织业的产业扶持,工业革命会不会率先发生在英国就很难说了。
进入18世纪,英国更是清醒地认识到了产业保护政策的主要性,通过系统性的立法来保护国内厂商,把国外制成品挡在国门之外。
而且,英国不但是对欧洲大陆的竞争者不放心,对自己的殖民地也严防死守。
1700年,当时印度的棉纺织业远远领先于英国,英国颁布法案禁止从印度进口印花棉布,对印度棉纺织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棉纺织业的
2021年富国陷阱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