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嘎哦丽泰》的情感布局与演唱分析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音乐系 周文坚
【摘要】《嘎哦丽泰》是一首合唱佳作。然而在演唱中如何正确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的情感布局,生动地塑造音乐形象,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从歌曲的曲式结构、情感布局以及演唱中的速度、呼吸、音色、音量、咬字吐字、钢琴伴奏、高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在演唱中能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嘎哦丽泰;歌曲结构;情感布局;演唱分析
《嘎哦丽泰》是著名作曲家杜鸣心根据同名哈萨克族民歌改编的一首合唱曲。自1998年问世以来,很多合唱团都把它列为保留曲目,一些音乐院校也把它添加为教学曲目,它还是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合唱比赛的规定曲目。歌曲的艺术性强,演唱难度大,在演唱中如何真正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如何把握好情感的布局、如何做到合理用声、如何做到合唱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是合唱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歌曲分析
哈萨克族是古老的游牧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造成了许多情侣在草原上一别难寻,抱憾终生的遭遇。《嘎哦丽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民歌,它抒情而深情地唱出了哈萨克族一位小伙子对对恋人嘎哦丽泰的苦苦追寻与无限的思念。杜鸣心在创编时对歌曲的情感作了精心布局,全曲的音乐发展起伏较大,富有很强的戏剧效果,其中钢琴伴奏与合唱融为一体的写法,更是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歌曲的结构为单二部曲式(见下表)。在曲调上,主要由两个元素
组成:一是A段的“思念主题”(a句),这是一个旋律基调向下,忧伤的主题。而a1句是a句的变化重复,它在原曲调上加了一个两拍时值的c音(第8小节),增强了旋律的起伏,更好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二是B段的“呼唤主题”(b句),由一个三拍的长音后面紧跟着两个带有三连音的节奏型,形象地表达了对嘎哦丽泰的“呼唤”。A、B两个乐段的主题在每次出现时都采用了不同的对比手法,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A段每次出现主要采用了不同的音色进行对比:第一次(5-10小节)由女低音唱出;第二次(13-18小节)由男声唱出;第三次(33-39小节)则由钢琴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和ff的力度奏出,合唱部分则用了与之形成对比的对位旋律,共同塑造了歌曲的第一次高潮;在57小节的第三拍,以叠入式的写法,钢琴再次奏出“思念主题”,引出了同样元素发展而成的3小节尾声。B段每次出现则主要采用了不同力度的对比:第一次(20小节)为mf,第二次(26小节)为f(并由钢琴闯入式奏出),合唱是与之对比的对位旋律;第三次(41小节)则用了全曲最弱的力度(pp),像是对梦中情人的内心表白;第四次(48小节)的力度为ff,是歌曲的最高潮,钢琴在三连音的基础上,用柱式和弦加强了合唱的旋律部分,使高潮的旋律得到了有力的支撑。在调性布局上,歌曲的主调是bE,最高潮时转到了开阔的下属调(bA),丰富了歌曲的色彩,而结束时虽然和声还是bA调,但旋律音已回归到主调的主音(bE)。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曲式结构
前奏
(b)
A
B
A1
B1
间奏
尾声
(A)
间奏
(A)
间奏
(B)
(B)
钢琴主题
(A)
钢琴主题
间奏
(B)
(B)
乐句
4
a+a1
21 2+31 2
2
a+a1
21 2+31 2
1
b+c
4+3
b+c
4+3
a+a1
21 2+31 2
1
b+c1
4+3
b+b+c2
2+5+4
(a)
31 2
(a)
3
小节
1∕
4
5
∕
10
11∕
12
13
∕
18
19
20
∕
26
26
∕
32
闯入
33
∕
39
40
41
∕
47
48
∕
58
57(第3拍)∕
60
叠入
61
∕
63
高潮
高潮
最高潮
调性
bE
bE
bE
bE
bE
bE
bE
bE
bE
bE-bA
bA
bA
bA
情感层次
第一层次
(惆怅的思念)
第二层次
(无限的牵挂)
第三层次
(无比的痛苦)
尾声
(永远的思念)
从歌曲的情感布局上分析,歌曲的音乐情感是层层加深、逐步升华的,每次情感升级前都安排了间奏作为连接和过渡。第一层次(1-18小节),“思念主题”以略带忧伤的陈述性语气唱出,表达了主人公失落、惆怅之情。第二层次(19-39小节),情感慢慢展开,情绪逐步升华,由对心上人嘎哦丽泰的思念转为深情呼唤,并推向全曲第一次高潮,表达对嘎哦丽泰的无限牵挂。第三层次(40-58小节),是全曲的最高潮。从对梦中情人的轻声呼唤,变成随
谈合唱《嗄哦丽泰》的情感布局与演唱难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