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灾害防御 measures to prevent natural disaster :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推延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即防灾。防灾的目标是消灭或削弱灾害源, 保护受灾体。由于社会承灾体是多种自然灾害侵袭的目标, 所以防灾的手段和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 采用多种措施防御多种灾害的综合防灾,应是今后防灾的发展方向。 2. 工程性防御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prevent disaster :通过提高各种工程和建筑物的防灾能力或者修建防灾工程, 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即采用工程性防御措施防灾。防灾工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1) 改变孕灾环境, 削弱或消除灾害源, 或防止和减少致灾因子的强度。例如, 可以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 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2) 限制或分导灾害载体, 阻隔或控制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直接相遇。例如,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 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 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3) 可以改变承灾体特性, 提高抗灾性能, 减少灾害损失。例如,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 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 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 使之达到抗震要求。根据中国所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的威胁, 当前特别需要加强建设的防灾工程包括: 各大江河防洪工程; 主要农牧区抗旱工程及重要城市和经济区供水工程; 重要城市和重要设施的防洪、抗震工程; 病险水库大坝的修复、加固工程; 沿海沉降区的防潮、抗洪工程和洼地、内涝的治理工程;山区交通干线的抗滑、抗泥石流工程;绿化工程等。 3. 非工程性防御 non-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prevent disaster :就是通过非工程性的防灾措施来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包括:(1) 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开展灾害科学研究,进行灾害规律和预测、预报研究;(2 )制定防灾规划,编制灾害风险区划;(3) 建立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和制定应急预案等,使民众在临灾前能及时撤离危险区;(4)制定并实施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规范人们行为,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防灾工程;(5) 进行灾害与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成员的灾害意识和防灾能力;(6) 加强防灾减灾综合管理等。 4. 防灾意识 disaster prevention consciousness :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要有相关知识做铺垫, 包括各种常见灾害、衍生灾害及其它各种灾害的知识, 有效防范和减轻各种灾害损失的知识, 综合评判灾害后果的知识, 以及居民在灾害发生后自救的应急知识等, 这种能力就是防灾意识。 5. 灾害救助物资仓储网络: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在主要的城市和灾害易发地区建立灾害物资储备库, 专项用于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地区灾民救济工作的紧急需要。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兴建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形成灾害救助网络。 6.《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于 2006 年1月8 日由国务院发布, 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 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 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总体预案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 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体预案共 6 章,分别为:(1) 总则,主要说明了总体预案编制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并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同时也对应急工作的原则和应急预案体系等内容进行了说明。(2) 组织体系,将应急工作的组织体系分为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专家组五个部分。(3) 运行机制,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作了详细规定。(4) 应急保障, 进一步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人力、财力、物力及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通信等应急保障工作方面的职责。(5) 监督管理,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做好对人员培训和预案演练工作,抓好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 切实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并明确指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
自然灾害防御.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