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第二节拜伦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一、生平创作?乔治·戈登·拜伦( e Gordon Byron , 1788 - 1824 )英国 19 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篇洋溢着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激情,他毕生为民主自由而战,是西方文学史上用生命去实现理想的著名代表。一、生平创作?不幸的童年生活。破落贵族之家, 4岁时父亡, 母亲性格暴躁乖僻。拜伦天生跛足,常受人的欺凌,形成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求学阶段。 10 岁继承勋爵爵位,搬家至伦敦, 1801-1808 求学于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不幸的初恋;广泛阅读;卢梭的信徒;喜爱运动;贵族习气;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 1807 ) 。一、生平创作?国外旅行及回国后与统治阶级决裂阶段( 1809- 1816 )。 1809 以世袭议员的身份进入上议院。同年开始出国旅行,为期两年, 1812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出版,风靡全英。拜伦: “当我在清晨醒来,已经名声远扬,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一、生平创作?他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1812 年,他在上议院发表过两次激烈的演说,结怨于统治集团。拜伦孤独苦闷,从 1813 年开始,写出了一系列以东方为题材的“东方叙事诗”。?拜伦因家庭原因受到大肆诬蔑诽谤, 1816 年永远离开英国。“如果这些流言、诽谤和咒骂是真实的,那么我就不配居住在英国;如果是假的,那就是英创作?侨居国外阶段( 1816-1824 )。拜伦在日内瓦结识雪莱,从此成为挚友,彼此倾慕。在雪莱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下,拜伦克服了悲观情绪,在 1816 年创作了《锡雍的囚徒》、《普罗米修斯》、《路德分子之歌》等反映革命者积极斗争的名篇。一、生平创作? 1817-1823 年拜伦定居意大利,他参加了烧炭党的革命活动,并成为烧炭党的领导人之一。?完成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三、四章, 以及哲理诗剧《曼弗雷德》( 1817 )、讽刺诗《别波》( 1818 )、神秘剧《该隐》( 1821 )、《审判的幻景》( 1822 )和他的压卷之作《唐璜》( 1818 - 1823 )。一、生平创作? 1823 年夏,拜伦前往希腊参加民族解放斗争。他筹集资金,被选为希腊远征军总司令,冒雨巡视病倒,于 1824 年4 月 19 日死于希腊军中, 年仅 36 岁。拜伦参加革命一、生平创作?希腊视他为民族英雄,全国为他志哀 21 天。他的心脏葬在希腊,遗体运回英国,姐姐奥古斯塔为他写铭文: ?“这里葬着乔治·戈登·拜伦,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作者的遗骸,他于 1824 年4月 19 日在希腊西部的迈索隆吉翁逝世,当时他正在英勇奋斗, 为这个创作?拜伦的死,震动文坛,引起了全英国和欧洲进步人士的悲悼。歌德赞他是“ 19 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诗人的不朽,都在他们的作品。拜伦的不朽,还在于他是 19 世纪初期最伟大的反抗者和行动者。
外国文学史第六章第二节拜伦详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