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课程设计
§1概述
在第三章三个分解实验的基础上,本章进行计算机整机实验。从分解实验到整机实验,其过程不是简单的连接组合,而是综合提高。要求实验者运用动态分析方法,在统一的“时空”坐标上考虑各种问题。例如,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的流向,以及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所选用器件的瞬态特性和负载能力;工艺布线的结构和层次;调试过程的步骤和方法等。下面对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模型机的指令系统、总体结构、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方案等方面按设计先后步骤作分析和介绍。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模型机的设计和调试连贯运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学到的知识,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加深对计算机“时空”概念的理解。
(2)学习设计和调试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应用集成电路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任务
(1)按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在所提供的器件范围内,设计一个具有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系统,并组装调试成功。
(2)在组装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说明书和其他文件,包括指令系统、总体框图、整机电路逻辑图、操作流程图、操作时间表、微指令格式和微程序、元件排列图、调试过程和小结等。
三、实验模型机设计考虑的几个方面
一个机器的指令系统、硬件结构如何确定,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它主要取决于用户对机器速度、可靠性、价格的要求。由于我们进行的教学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弄清CPU内部各部件间的相互关系,加深整机工作概念,而不是进行实际的数据处理,没有真实的受控对象,因此速度和可靠性不是重要指标,首先要考虑的是价格,即完成本实验所要花费的代价。它的上限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所允许的实验时间(包括设计和制作);
(2)实验器件的来源和价格;
(3)实验台的规模;
(4)实验者的基础(包括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
实际上这便是一个可行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指令系统和硬件结构搞得再完备也是徒劳的。根据我们的实际条件,本模型机采用微程序控制方式,在整个设计中作如下安排:
(1)建立实现最简功能的模型,在不花费或不多花费硬件代价的前提下,力争功能的完善。
(2)由于模型机没有速度指标,因此,采用单总线结构,这样可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以利于实验方案的修改和功能的扩展。
(3)由于一搬的中、大规模器件所能处理的数据位数为4或8位,因此,本模型的数据通路宽度为8位,作补码传送。另外,又因为对可靠性要求很低,故存储器宽度=数据宽度=8,不设校验位。
(4)由于控存选用EPROM2716芯片,容量较大,允许微程序松散存放,允改各指令的相同操作(例如寻址操作等),设置多条相同的微指令,因此,可用指令代码直接修改得到相应的微程序入口地址。
(5)为减少译码电路和微指令长度,机器指令格式是经过精心安排才确定的,使机器指令码与74LS181 ALU功能相一致的控制参数S3-S0相同。同时,为减少移位控制电路,左移操作亦采用“A+A”运算模式。
§2 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
一、数据格式
7 6 5 4 3 2 1 0
符号
数 值
数据采用8位二进制定点补码表示。其中最高位(第7位)为符号位,小数点可视为最左或最右,数值相对于十进制的表示范围为:
-1≤X<1 或 -128≤X≤ 127
二.寻址方式
指令有单字节和双字节两种。单字节指令的前四位为操作码,后四位中各用二位表示目的寄存器和源寄存器的地址,或表示寻址特征。当单数操作时,其中二位无意义。双字节指令的第一个字节为操作码。
本机共给定四种寻址方式,叙述如下:
1.立即数寻址
7 6 5 4 3 2 1 0
操作码
r 1
数 据
当操作码=0001时,即认为本指令是双字节指令,且下一字节内容为操作数。
2.立即地址寻址
7 6 5 4 3 2 1 0
操作码
地 址
当操作码为0111、1000、110l或第一字节为01011100,00110000时,则认为下一字节内容为操作数地址。
3.寄存器直接寻址
7 6 5 4 3 2 1 0
操作码
r 1
r 2
当操作码不为前两种情况,且r1、r2均不为“11”时,认为r1、r2分别表示操作数所在寄存器地址。
其中:r1或r2的代码 所指定的奇存器
00 A
Ol B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