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今天,从幸存的乡村老宅走过,可能还能看到“耕读传家”“地接芳邻”“稼穑为宝”“职思其居”之类的门楣题字,大家还能从中感受到曾经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的道德修束。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绅或乡贤一直是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乡绅大全部是乡村小区兴办学务,修建多种社学、义学、族学甚至私塾的主要参加者和支持者。在灾荒年代,乡绅又是政府主要的社会帮助救助力量,在捐资和主持乡赈的活动中不可或缺。平时,她们还经常组织兴办部分诸如育婴堂、栖流所、施棺会、救生局之类的慈善机构,以帮助救助鳏寡孤独或残疾等部分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在小说中,晁夫人就是一个很有菩萨心肠的乡绅遗孀,在当地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饥荒时,她一次次主动捐出家产,搭建粥厂,广济灾民。所以,“乐善好施的乡村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家对乡绅的主流认识:“惟地方之事,官不得绅帮助,则劝戒徒劳,绅不得官提倡,则愚迷弗信。”
除了做慈善,乡绅还是制约官权的主要力量,有能力“为民请命”,当官府权力和乡土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能经过自己的社会网络和资源保障乡土社会利益。实际上,官府在征收赋税或实施其它公务时,必需取得她们同意才能付诸实施。
作为“乡贤”,她们的行为得到了后人的尊重和推崇。比如宋朝的朱熹就在休官后还乡讲学,培育后进者;再如统计的靳之隆“解任归,筑读书精舍,数百里负笈从游者,不下百数,各因其才,多所成就。处乡党以中正和平为一邑表率”。这么的乡绅往往因其“贤德”被大力旌表,如在明朝,朱元璋第16子朱曾撰列举“乡贤”人物,开始建乡贤祠,到了清代,不仅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
十里乡贤。四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由乡贤主导的乡贤文化一向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四川有哪些著名的乡贤?曾海宽:广施善行获乡邻敬爱
曾海宽,明代泸州人,从小受家庭影响,饱读五经史籍,博学而笃志。康熙卷十八载:“曾海宽,泸人,善诗。家贫不仕,授徒于合江。常晚浴于渡口,举遗金七百,还其主。又以学资给鬻女偿官钱者,其人纳卷授女,宽焚而遣之。”
曾海宽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子孙后代多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直至今天,泸州境内的曾氏后人仍受曾海宽的影响,以“修身、诚信”为家训,并由此延伸出其它家训,载于族谱。
当初故乡大塘今泸县方洞镇牌坊村杂繁差役多,于是她携全家迁居到风景秀丽的合江县笔架山麓,自己设馆教学,以微薄的学资养家糊口。自来到合江笔架山以后,曾海宽待人谦和,和睦四邻,诲人不倦。常常尽自己绵薄之力,广做善事,口碑甚好。
隆冬季节,曾海宽在路上碰到衣不蔽体的在外讨饭的人,立即把自己的衣服脱给她披上,还给部分散碎钱财处理温饱。曾海宽常常在黄昏时去江里洗澡消暑。有一次她洗完澡要准备回家时,突然发觉岸边有一个包袱,她打开一看,里面有白银七百两。她就在江边守护着这些银两,直到深夜失主找来而奉还。失而复得的失主,要拿出银两感谢她,曾海宽婉拒了。
曾海宽逝世后,她的种种善行和良好的美德,受到当初政府的褒奖,被崇祀在泸州乡贤祠内。康熙、乾隆、嘉庆皆将她列入乡贤志。
乾隆年间,曾氏族谱眉山彭端淑:归蜀掌教献身育人事业
彭端淑
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四川眉州丹棱高桥桑黄坝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双桥镇桂香
一方水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