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书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创作背景
创 作 缘 起
“数年前,本书作者参观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有个手刻的字:
’ANAΓKH(希腊语“命运”的意思)。
“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或者说苦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
创 作 缘 起
基于这样一种深刻的体验,他开始了创作。 据雨果夫人回忆:他买了一瓶墨水和一身灰色羊毛披肩,将全身从脖子到脚尖统统包住。他把衣服锁在柜子里,免受出门的诱惑,一心钻在小说里,像走进牢房一样……从此之后,他除了吃饭睡觉,不离书桌。唯一的消遣是晚饭后同来访的朋友谈一小时天。有时把白天写的东西读给他们听……文艺创作占据了他的身心。他不感疲乏,也不觉寒冬的来临,12月他却开着窗子工作……终于,他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作家与作品
1、作家:维克多·雨果,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2、主要作品:
著名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克伦威尔>》序言》
戏剧《欧那尼》 诗集《东方集》《秋叶集》
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海上劳工》 《笑面人》《九三年》
诗集: 《凶年集》
《巴黎圣母院》
这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人物:
爱斯梅拉达(吉卜赛女郎)
卡西莫多 (圣母院敲钟人)
克罗德·弗罗洛 (副主教)
弗比斯 (卫队长)
甘果瓦(穷诗人)
主题思想:
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宫廷与教会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真实历史,无情地揭露了专横、残暴的封建王朝和阴险卑鄙的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
《巴黎圣母院》虽然是以中世纪的巴黎作为背景,但是它与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紧密相连,整部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相关资料
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特点
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第二,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
2、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特征
(1)着重表达人的心灵,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激情和理想;
(2)艺术的对照原则;
(3)追求奇特,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安排非凡的情节,塑造非凡的人物。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低贱者的代表,他外形奇丑而心地善良,世道的冷酷扭曲了他的性格。爱斯梅拉达给他一壶解渴的清水,浇醒了他沉睡的高尚心灵。当他看到爱斯梅拉达无罪被送上绞刑台时,就毅然采取行动,独自一人劫了法场,把爱斯梅拉达保护起来。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情是真诚的、勇敢的,而且富有牺牲精神。可是爱斯梅拉达并不爱他,对他只是同情、友好和感谢。当他认清了他原来所崇拜的养父克罗德的丑恶凶残面目后,毅然把他从高高的钟楼推了下去。最后自己殉情在所爱的女郎爱斯梅拉达的身边。
巴黎圣母院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