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白起渠又名武镇百里长渠.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白起渠又名武镇百里长渠、三道河长渠、荩忱渠,是战国时期修建的军事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 23 年。这条长渠西起湖北省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蜿蜒 公里,号称“百里长渠”, 至今仍灌溉着宜城平原 30 多万亩良田。白起渠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白起渠最早是秦将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为今宜城市郑集镇楚皇城遗址) 的战渠。因白起伐楚有功,秦王封他为武安君,湖北南漳的武安镇由此而得名。长渠之名,最早见于中唐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 “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长渠志》记载,公元前 279 年,白起率兵进逼鄢城,久攻不下之时,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武安镇蛮河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北魏《水经注》描述了这场残酷的战争: “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战后,周围农民用此渠灌田, “战渠”由此变为灌渠。在后来的一千多年,几经兴废。史料记载,唐大历四年( 769 年)、北宋咸平二年( 999 年)、北宋至和二年( 1055 年) 、南宋隆兴元年( 1163 年)、元大德九年( 1305 年) 5次对长渠进行了较大规模地修整,明代中期以后渐废。民国 28年(1939 年),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驻防宜城县,电请湖北省政府复修。民国 31年(1942 年),长渠复修工程破土动工。为了纪念张自忠,曾将长渠更名为荩忱渠(张将军字荩忱) 。施工跨时 5年,终因时局动荡未能修成。新中国成立后的 1949 年10月26日, 湖北省水利厅召开全省第一次水利工作会议,通过修复长渠的决议。于 1950 年 1月经水利部批准,并将其列为贷款工程项目予以支持。 1952 年1月,宜城、南漳两县投入 4万劳力,动工修复。 1953 年5月1日,长渠修复工程完工。特点长藤结瓜独具特色与一般沟渠不同的是,长渠流经之处,沿线还串起了大量的水库和堰塘。以长渠鲤鱼桥水库为例,水库与长渠以沟渠相连,中间安有闸门。水库平时收集雨水, 每年由长渠补充水源 3—4次,确保水库可灌溉 万亩。如果说长渠是一条藤, 沿渠与之串通的水库、堰塘,就是一个个“瓜”。这些“瓜”包括 10座中小型水库, 2671 口堰塘。长“藤”结“瓜”的灵感也来自古人的经验。《大元一统志》载有“长渠起水门四十六,通旧陂四十有九”,即指长渠灌区有 49口堰塘与渠道相通,常年蓄水,忙时灌田。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瓜”的作用,在非灌溉季节,拦河坝使河水入渠,渠水入库、塘,农田需水时,随时输水灌溉。做到常流水、地表水全面运用,常年蓄水,不让水源白白流走浪费,扩大了水源。在灌溉季节,长渠供水给库、塘,多者三四次,少者一二次,库、塘循环蓄水,提高了库、塘的利用率。这样一来,整体工程实现了以多补少、以大补小、互通有无, 平衡水量,充分发挥了工程的最大潜力。正是沿渠水库、堰塘的有效利用,大大增加了长渠的辐射范围,使长渠的灌溉面积扩大了近 10万亩。层层提水直流地头沿长渠一路下行,两边全是茂盛的庄稼。在沿渠多数地方,由于巧妙地运用了节制闸和分时轮灌,渠水不仅可直接引到田边,还有效避免了浪费。在宜城市朱市镇路边,渠水水位比稻田要低出近 2米,如何提水浇田?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已经解决了。很多史料都有记

白起渠又名武镇百里长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y398675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