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具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她们的思维依然以详细形象思维为关键形式,她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充足利用教具、学具加强直观,培养动手能力,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感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经过合理的、有效的学具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算理,处理数学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等等。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老师常常会因为准备学具较麻烦,学生上课纪律又易乱,而尽可能避免使用学具,能不用就不用。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性
学具是一个学习手段,经过操作可为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和规律上提供感性认识,发展学生数学的能力。学具操作不能简单地由着学生的爱好动手“玩”。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老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观察或思索的问题,操作前要让学生听清要领,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动手操作,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在操作中要加强巡回指导,使学生的操作含有一定的方向性,切实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比如,在教学“9加几”时,需要借助小棒帮助学生了解算理。在创设情境列出算式“9+5=”以后,假如老师直接让学生经过小棒来摆一摆,那么学生就毫无思绪可言,或左边摆出9根,右边5根;或就动手“玩”学具,摆多种多样的图形;反之,假如在让学生摆之前,明确提出:怎样移动小棒能很快算出得数呢?接着再加以引导:①1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③最终的结果是怎样?是怎么摆出来的?怎样列式?或:①5根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成10根?②另5根小棒哪里来?怎样摆?③最终的结果是怎样?是怎么摆出来的?怎样列式?这么经过思索和操作,在学生头脑里形成这么一个认识,即“从另一数里拿出几和之凑成十”,不但让学生了解算理,更强化了“凑十”的方法。
可见,在以师生双边互动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只有目标性明确的学具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才能充足发挥学具的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要有合理的选择性
使用学具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否选取学具,选择怎样的学具应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需求而定。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一课时,学生的反应引发我的思索。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课堂上就是借助小棒来让学生了解算理,因此学生一听要摆小棒就说:“啊,还要摆小棒啊”。在学主看来,自己已经会算了,摆小棒就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另外,小棒的出现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后仔细想想,既然学生已经有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经验,假如学生能够说清算理,那么本节课也就不需摆小棒。对后进生来说一可能有些难度,但我们能够依据课件演示,让后进生直观地了解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时候是怎么减的,这么既能避免学生为了玩学具而分散注意力,又能了解算理,一举两得。
可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学具操作是必须的、有效的、可选的;无益于教学的、分散学生注意力和妨碍学生思维的学具操作是无须要的,甚至是应杜绝的。
还有就是要注意学具的选择。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尤其
小学数学学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