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悖论周幸福的悖论
幸福的悖论周 自古以来,不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一直被视为个人幸福之命脉所系。多少幸福或不幸的喟叹,全部缘此而起。根据孔德的说法,女人是感情动物,爱情和婚姻对于女人的主要性自不待言。但即使是行动动物的男人,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倘若在爱情和婚姻上失败了,她依然会以为自己很不幸。
可是,就在这个大家最期望得到幸福的领域里,却极少有些人勇于宣称自己是真正幸福的。诚然,热恋中的情人个个全部以为自己是幸福女神的宠儿,但并非人人全部能得到热恋的机遇,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品尝过个中滋味。况且热恋未必造成美满的婚姻,婚后的失望、争吵、厌倦、平淡、麻木几乎是常规,终生如恋人一样缱绻的夫妻毕竟只是幸运的例外。
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在异性世界中全部可能有一个最好对象,一个所谓的“唯一者”、“独一无二者”,或如吉卜林的诗所云,“一千人中之一人”。不过,人生短促,人海茫茫,这么两个人相遇的几率差不多等于零。假如把幸福寄托在这相遇上,幸福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实际上,爱情并不如此苛求,冥冥中也并不存在非此不可的命定姻缘。正如莫洛亚所说:“假如因了种种偶然按:应为必定之故,一个求爱者所认为独一无二的对象从未出现,那么,差不多近似的爱情也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感到。”期待中的“唯一者”,会化身为千百种形象向一个渴望爱情的人走来。可能爱情永远是个谜,任何人无法说清自己所期待的“唯一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到了堕入情网,沉醉于爱情的极乐,一个人才会惊喜地向自己的情人喊道:“你就是我一直期待着的那个人,就是那个唯一者。”
到底是不是呢?
可能是的。这并非说,她们之间有一个宿命,注定不可能爱上任何他人。不,假如她们不相遇,她们依然可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发觉自己的“唯一者”。然而,强烈的感情经验已经改变了她们的心理结构,从而改变了她们和其它可能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同经过一次化合反应,她们全部已经不是原来的元素,因此不可能再和其余元素发生相同的反应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可能不是。因为“唯一者”本是痴情的造影,一旦痴情消退,就不再成其“唯一者”了。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通常经历过热恋的人全部熟悉爱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原因。太理智、太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最热烈的爱情总是在两个最富于幻想的人之间发生,不过,一样真实的是,她们也最轻易感到幻灭。假如说一般人是因为运气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么,艺术家则是因为期望过高而对爱情失望的。爱情中的理想主义往往造成拜伦式的感伤主义,又进而造成纵欲主义,唐璜有过一千零三个情人,但她依然没有找到她的“唯一者”,她注定找不到。
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幸福的爱情到底可能吗?我知道有一个真实,它能不停地激起幻想,有一个幻想,它能不停地化为真实。我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个能不停地激起幻想、又不停地被本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
男女之间是否可能有真正的友情?这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经常引发争论的一个难题。即使在最封闭的社会里,一个人恋爱了,或结了婚,依然不免和其余异性接触
幸福的悖论周国平幸福的悖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