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心经》解析.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心经》解析
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般罗揭帝,般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的的意思是“智慧”,波罗密多是“到彼岸”。“心”,在这里是指认识自身的“心体”。经,是指的道路、途径。把这部经的名称通俗地解释就是:“以般若智慧认识自心性体,到达彼岸世界的途径”。
据佛教史上的传说,这部经是释迦牟尼当年在灵鹫山讲法时,他的弟子舍利佛问观音菩萨:怎样才能修到佛所讲的深妙法门呢?于是,观音菩萨就讲了这部经。据说,这部经最初是由阿难传诵出来的。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特别擅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公元前485年(佛灭后的第一年),印度佛教举行第一次大结集时,由阿难传诵了这部经。
这部《心经》虽然只有260个字,但其内涵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被认为是概括了释迦牟尼全部智慧的思想精华。也可以说,佛教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都概括进去了。所以,有人说《心经》的“心”字,也可以解释为“核心”、“纲要”、“精华”,这是很有道理的。
全经划分为七段,形成一个逻辑相当严密的整体。
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开宗明义表明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以及由此由此引申出来的根本宗旨是自利利他,既度己,又度人,从而与小乘佛教区别开来。小乘佛教只讲自利,不讲利他;只讲自己解脱,不求解脱众生。龙树菩萨写的《大智度论》说:“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为自身;一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之别。”这种区别也是大乘佛教自认为比小乘高明的地方。
第二段:“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从这段开始到第五段,是层层深入阐述大乘根本理论——性空之理。这一段主要讲如何运用般若智慧观照世界及自我,认识到“法空”和“我空
”的道理,叫做“观照般若”。
第三段:“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一段主要讲世界包括人生一切现象的本体、本性,也就是佛教讲的“实相”的特点又是什么?叫作“实相般若”。
第四段:“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一段主要讲“离相明空”,即摆脱世界的现象以了解其本体、本性是“空”,从而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见解,叫“正见般若”。
第五段:“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主要讲观音菩萨修行的实际成效,用以证明上述三种般若智慧的功用。
第六段:“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这一段主要以概括的语言进一步称赞般若法功用的伟大和它的真实性。
第七段:最后以密咒总结。如果把上述七段内容归结起来,就像有的佛学家讲的是:以般若为真性,以涅槃为理境,以自在为证得。而其核心又是两知:一是五蕴皆空;二是心无挂碍。紧紧把握住这两点,也就是把握住《心经》的要旨了。
现在,让我们逐段逐句进行讲解与分析,为了表述的方便,讲解将按照以下次序:1、原文; 2、对难词、难句的注解和发挥; 3、今译; 4、评述。第一段: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注解:
观自在菩萨,即指观音菩萨。为什么又称观自在菩萨?这需要解释“自在”两个字。这里的自在是相对于不自在而言的。一个人如果有烦恼,有苦难,就会感到不自在;烦恼越多,苦难越多,就越是不自在,到了有一天,完全没有烦恼,没有任何苦难了,自然也就自在了。据说观音菩萨就是这样一位完全跳出了苦难,断灭了烦恼的菩萨。佛经上说: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右肋侍(左肋侍是大势至菩萨),又说他是中国四大菩萨(文殊、普贤、地藏、观音)之一。行,是指修行。深,是指

《心经》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