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利用 论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利用
王立贤程笃学赵克斌苏振环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猪种资源,拥有令世界各国无不艳羡的育种素材,面对资源竞
争、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优质种质资源,如何使我国
养猪业冲出引种再引种的怪圈,如何使我国的地方猪种真正走向世界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
们当代育种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什么必须充分
利用和如何创新利用等问题作一综述,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各位同行对地方猪种的共同关注。
1 我国养猪业的基本现状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生猪存栏、出栏、猪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4 年全国生猪存栏
亿头,出栏商品猪 亿头,猪肉产量 万吨;我国又是一个猪种资源富国,盛志廉等
(1999)预计,中国地方猪种(类群)应当不下 400 个。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 2001 年“国家
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2004 版),我国现有猪种遗
传资源 99 个,其中地方品种 72 个、培育品种 19 个、引入品种 8 个;但我国并不是一个养猪
强国,在诸多骄人数据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令我国育种学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太湖猪以其优
良的种质特性被业界称为“国宝”,但随着近年来法、英等国的相继引进和其在遗传特性与利
用等层面上的系统研究和巨大投入,研究水平和进度已领先于我国;猪育种素材极为丰富一
直是我们的骄傲,可我们非但没有自己的优质种猪国际品牌,反而在养猪生产中所使用的当
家品种多是国外现代品种(长白、大白、杜洛克等),每年都需花大量外汇(超过 1 亿美元)
从国外引进良种。据中国种猪信息网跟踪统计,仅 2005 年我国就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引入
种猪 2859 头。而且由于缺乏保护与利用观念,我国自己不少优良地方猪种资源都被外国人拿
去做了遗传材料,“混血”改良后再重新用来抢占中国市场,如 PIC 配套系的母系中就有梅山
猪血统;此外,我国地方猪种还先后经历了 50 年代开展的大规模“杂交改良”运动和 80 年
代以来以大白等引入猪种为终端父本的瘦肉型经济杂交两次冲击,在创造了可资一时之用的
杂交优势和育成一些欧美猪血统为主的新品种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血缘不清的杂种。据 2002
年全国母猪数的品种估计数据,母猪总数约为 4000 万头,其中外种(杜、长、大)母猪 400~
500 万( 10~15%),地方品种母猪 100~200 万头(2~5%),二元母猪 2000~2500 万头(50~
60%),其它杂种母猪 800-1500 万(20~40%),这些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的猪种结
构仍以地方猪种和杂种母猪为主体,其仍然是我国生猪生产的主力军。另外,这种不规范的、
大规模的杂交利用方式也造成了我国一些地方良种的混杂、甚至泯灭。据统计,我国目前有
28 个地方猪种数量持续下降,其中八眉猪、定县猪、福建黑猪等 10 个品种濒临灭绝,给我国
的保种带来很大压力。但保种和利用又是息息相关和相辅相成的(彭中镇等,2006),保种的
巨大压力反过来也正体现了我国在地方猪种上的开发利用不足。可见,我国养猪业的现状不
1
容乐观,我国地
论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利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