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doc后赤壁赋教案
苏轼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的《后赤壁赋》全篇皆梦幻之境,下面是我整理的,以供大家阅读。
知识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
2、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3、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复习《前赤壁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二、赏析课文
㈠、齐读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 坂bǎn 行xíng 鲈lú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有必要说明一下。
后赤壁赋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