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语言和文字》宋代的语言和文字作者:王曾瑜一、汉文的口语化倾向汉语方块字的好处是统一了文字,方块字不至于像拼音文字那样, 会因地方方言语音的差别, 而分裂成多种文字。但是, 由于各地方言的语音差别很大, 宋人也在追求一个标准语音。因为宋朝建都开封, 故北宋人往往以开封和洛阳方言作为当时的标准语音。人称“乡音是处不同, 惟京师, 天朝得其正”。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 语音最正。”但是, 他又认为即使是洛阳方言的读音亦并非纯正,如洛阳语“谓弦为玄,谓玄为弦,谓犬为遣,谓遣为犬之类,亦自不少”。北宋前期, 大臣寇准和丁谓在政事堂上,“闲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准说:“唯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谓说:“不然, 四远各有方言, 唯读书人然后为正。”①宋时读书人与洛阳语之间的差别, 类似于现在普通话与北京土话之间的差别。南宋初, 大批中原人迁居在作为政治中心的临安, 时至今日, 杭州官话在某种程度上仍保留着北方语音。宋代的汉人到底有多少种方言, 目今已缺乏较完整的记录。但从某些片断的记载, 也可看出一些方言的特色。陆游说:“四方之音有讹者, 则一韵尽讹。如闽人讹高字, 则谓高为歌, 谓劳为罗; 秦人讹青字, 则谓青为萋, 谓经为稽; 蜀人讹登字, 则一韵皆合口; 吴人讹点字, 则一韵皆开口。”周密说:“浙之东言语, 黄王不辨, 自昔而然。”现今的一些江浙方言也同样是黄王不辨。“闽人以高为歌,荆楚人以南为难”。②各地的方言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词汇。如开封方言“谓不循理为乖角”,“作事无据者为没雕当”,“淮人谓岁饥为年岁揽减”,“越人以婴儿为呕鸦”。③“闽人谓子为囝, 谓父为郎罢”。“岭南风俗, 相呼不以行第,唯以各人所生男女呼其父母”。如“韦庶女名睡娘, 即呼韦庶作父睡,妻作婶睡”。④任何时代总有一些秽言和詈语。例如宋时“谓贱丈夫曰汉子”, 秦桧学生时代, 人称“长脚汉”, 秦桧惧内, 即使升任高官, 其妻称他“老汉”。施全行刺秦桧不成, 有人讥他为“不了事汉”,但“丈夫汉”当时仍是褒词。⑤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 自然是源和流的关系, 但两者又各有其继承性。宋代的书面语言, 仍大致沿用秦汉以降的古文和后来的骈体文。自春秋、战国时出现汉语史上第一次白话运动以后, 经历了千馀年的演变,秦汉古文与口头语言的差别愈来愈大。《说郛》卷7 《轩渠录》记载, 北宋开封“有营妇, 其夫出戍”, 其子名窟赖儿,她“托①《耆旧续闻》卷7,《老学庵笔记》卷6 , 《说郛》卷5 《选谈》。②《老学庵笔记》卷6 ,《癸辛杂识》续集下《黄王不辨》,《耆旧续闻》卷7 。③《萍洲可谈》卷1 ,《江湖长翁文集》卷11 《送学生归赴秋试因省别业三首》。④《宋朝事实类苑》卷60《岭南人相呼》,《闽人称呼》。⑤《老学庵笔记》卷 2,卷3,《朝野遗记》,《鄂国金续编》卷25《杨么事迹》。 1 一教学秀才写书寄夫云: 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 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憎儿,每日根特特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底物事”。那个秀才无法捉笔, 只能退回她数十钱。书面语言表达口语固然困难,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往往不易听懂书面语言,更不论自己作文了。因此,就出现了书面语言的白话文倾向。宋代不少民间语言逐渐渗透到书面语言之中。例如宋代的“勾当”、“管勾”等词, 就是常用口语, 意为管理之类。当时
《宋代的语言和文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