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医药行业近年来, 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民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商贸合作给两岸的经济带来双赢的局面, 而文化、科技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则促进了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与文化认同,对于两岸统一有着深远的意义。应台湾长庚大学的邀请,我于今年 2-3 月到该校任客座教授,从事中医学教学工作,与台湾的中医与教育界人士有多层面的接触和交流, 较深入地了解了台湾中医药行业的状况, 并对台湾中医药的教育与发展进行思考。一、台湾中医药行业的状况在我国历史上, 台湾曾先后被荷兰和日本占领, 自然资源被外强掠夺, 中国传统文化被压制,在日本侵占的 50 年间( 1895 年- 1945 年) , 中医的数量从近 2000 人减少到数十人。台湾光复后,中医药行业开始复苏,从 1950 年开始,设立了中医师考试制度。目前, 有针对民间师承或自学中医者的检定考试和特种考试, 但这种考试将分别于 2008 年和 2011 年废止, 针对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考试将作为今后唯一的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截至 2003 年,在台湾具有中医师证书者 9849 人,中医院 36 家,中医诊所 2601 家,西医院附设中医部 68 家。台湾的中医院和中医诊所多数被纳入当地政府的“全民健保”系统, 诊疗费和中药颗粒剂的费用由政府医疗保险支付。此举从 1995 年开始,为台湾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然而, 台湾政府对中医药的限制甚多。一是医疗手段的限制: 中医师只能使用传统中医诊疗方法, 如四诊、针灸、推拿, 以及部分传统的中药剂型, 如膏、丹、丸、散之类, 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不能使用,注射、灌肠等治疗手段也不能应用。二是医疗费用给付的限制: 仅对门诊患者的中医诊疗费和中药颗粒才能获得“全民健保”给付, 因此现有的公办中医院只能提供门诊服务。今年 3月, 长庚大学附属医院首家开设中医病房, 但由于医疗手段的限制, 而且规定不在“全民健保”给付之列, 住院患者需自付全部费用, 住院部难以吸纳病人, 至今仍十分冷清。此外, 中医师的专科分化尚未步入正轨, 虽有各个专科的中医学会,公立中医院里也有分科,但与西医的医学会比较, 中医未有专科资格的认证。台湾的中医师公会正在推动“重大疾病中西医会诊”, 即对在西医院住院的病人进行中医会诊, 使中医参与对重大疾病的救治。此举将对台湾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二、台湾的中医药教育台湾在 1958 年设立中国医药学院, 1966 年该院设立中医学系, 培养中西医双修( 八年制) 的医学学士, 至今已有 32 届毕业生共约 300 0 人; 1984 年开始设立了学士后中医学系(五年制),毕业生约 120 0 人。该校曾由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任董事长, 为推进中医学的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该校已更名为中国医药大学, 设中医学院、针灸研究中心,其两家附属医院均设中医部。中国医药大学 1988 年开设中国医药研究所博士班, 1992 年设立中国医学博士班、中国药学博士班和基础医学硕士班。然而,该校的中医学教育虽已有 40 年的历史, 但由于实行了中西医双修的体制, 毕业生既可从事中医, 也可从事西医,而从中医与西医的教育资源比较而言,西医强而中医弱,西医的教育比较系统和规范, 中医的教育则相对薄弱。多年以来, 临床各科的教学仍沿用清代的《医宗金鉴》, 近几年
台湾中医药行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