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需下更大力气推进“放管服”大力气
必需下更大力气推进“放管服”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难就难在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本身革命。新一轮“放管服”的着力点,在于更主动地应用技术手段,更广泛地激发基层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首先要加强改革协同、落实和督查问责;
其次要主动探索、大胆创新,才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放管服”改革吹响急行军号角。6月28日召开的全国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布署了压缩企业注册时间、跨部门联合监管、“互联网+监管”和连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等一系列主要任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16日,中国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超出了1亿户其中企业超出了3100万户,5年增加70%以上,全系统全部开通,很多地方推行手机APP、人脸识别身份验证、“最多跑一次”等创新举措,成为便民服务的一大亮点,让企业和群众有了更多取得感,成为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过去5年的“放管服”改革关键靠政策指令自上而下推进,不论是削减前置审批事项、推行“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一纸中央文件就能为相关部门指方向、定目标。不过,经过5年压缩,单纯靠调整政策法规来为企业和群众减负已经越来越难。那么,新一轮“放管服”的着力点在哪里?在于更主动地应用技术手段,更广泛地激发基层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这一趋势在去年底的“多证合一”改革中已初露端倪。这是第一次由各省依据实际需求决定合并哪些证,从9证、24证到53证,各地全部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和决心。现在,正在全方面推开的证照分离试点,也是来自上海浦东区的先行实践。
实践往往走在前面。只有把政府工作人员原本的管理导向思绪调整为主动服务的思绪,激发基层的主动性和发明性,才能想创业者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处理实际生活中的痛点。比如,北京市将全部符合条件的刻章企业嵌入企业注册平台,让企业自选,由政府出资无偿为企业刻制全套公章,还无偿快递上门。这一全国首创的服务方法,正是来自基层工作人员的发觉。
面对市场主体突破1亿且还在高速增加的现实状况,很多基层公务人员已经在超负荷工作,单纯靠调感人的主观能动性已经无法适应。所以,新一轮“放管服”改革必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才能做好服务,创新监管,兼顾效率、公平和秩序。以
必需下更大力气推进“放管服”大力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