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血平的信息介绍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一、利血平名称(英文名称) 1. 商品名(英文名称)利血平片( Compound Reserpine Tablets ) 2. 化学名(英文名称)利血平( Reserpine ) 3. 其他名称锐宿平;尼寿平;血安平;蛇根碱二、利血平的简史 1. 演变历史传统草药是现代药物开发的源泉之一,于 1930 年发现印度草药印度具有显著降血压作用, 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最终发现了活性成分利血平, 阐明了其降血压作用机制, 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发成为降血压新药( 寿比南)。由于进口药品价格昂贵, 我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组织开展了萝芙木类资源的综合研究, 在云南、广西等地找到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 并于 1958 年以萝芙木总生物碱开发了治疗高血压的新药“降压灵”, 主要成分即是利血平嵋 J 。后来又逐步发展了以利血平单体为原料药的各种制剂,如利血平片、复方降压片、北京 0 号等,希 J 血平的各种制剂在临床上得到较为广泛的、长期持续的应用。 2. 发明故事 1930 年发现印度草药印度萝芙木具有显著降血压作用,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最终发现了活性成分利血平 3. 开发过程从栽培云南萝芙木(Rauvolfia ” mM 船船厶 Tsiang) 叶的 95 %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 4. 特别之处可阻止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内介质的贮存,将囊泡中具有升压作用的介质耗竭。三、利血平的化学结构与分子式 1. 化学结构 2. 分子式 C 33H 40N 2O 9四、利血平的药理作用本品降压作用温和、缓慢而持久, 静注 1 小时后才出现明显降压作用, 肌注 4 小时后作用达高峰, 口服 1 周后才出现降压作用, 2-3 周达峰效应。利血平引起心率减慢、瞳孔缩小、鼻粘膜血管扩张, 出现鼻塞副反应。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促进胃肠分泌和蠕动, 因而可出现稀便和胃肠副反应。利血平有中枢抑制作用, 大剂量可引起抑郁症和其他神经症状, 患者口服 以下其降压效力有量- 效关系。超过此剂量不仅降压作用不加强,相反副反应加重而减弱其降压效果。本品每日剂量不能超过 , 一般为 - , 且常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 以加强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利血平的降压作用机制是通过下列作用环节最终使交感神经末梢的神经递质( NE) 耗竭排空:①减少 NE 的合成: 利血平与交感神经末梢的囊膜有很高的亲和力,它能抑制多巴胺进入囊胞,从而减少 NE 的合成; ②抑制 NE 的再摄取:神经末梢释放的 NE, 大部分再进入胞浆, 由囊胞再摄取, 利血平抑制 NE 再摄取, 使囊胞中 NE 的贮存减少;③促进 NE 排出囊胞, NE 排出后由单胺氧化酶破坏。总之, 利血平对神经递质 NE 的合成、贮存和释放均有影响,使交感神经末梢的递质耗竭,引起神经末梢突触的传递功能障碍, 交感张力降低, 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停药后需新的囊胞形成才能恢复交感神经末梢的传递功能, 因而本药作用出现缓慢且维持时间长。另外, 利血平透过血脑屏障, 引起脑组织释放 NE、 5-HT 和多巴胺,产生镇静和安定作用。 NE 激活血管运动中枢的α2 受体, 使交感传出冲动减少,也是降压作用机制之一。五、利血平的临床研究 1. 药理试验实验动物给予低于临床剂量的利血平后,即出现
利血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