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水调歌头苏轼赏析.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的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搞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改变和发展。胡寅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苏轼这首,便足以充足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中秋节那天,她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她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她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因为她弟兄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这么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索。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假如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巧流利的语言发明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
  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苏轼此词即使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此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月宫里可能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所以计划乘风归回月宫里去;
  但她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  据杨说:"神宗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既量移汝州。"今人多疑此话欠真实。因为苏轼移汝州在谪黄州以后,而此词作于谪黄州之前几年。但我认为,神宗读此词有可能在苏轼谪黄州后。若谓此时神宗觉察到苏轼忠心耿耿后将她改官汝州,也是说得通的。显然有此词中,苏轼是把"琼楼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前些时候,苏轼因和朝廷政见不合,遂自请离京外任。现在,她不禁又思念起皇帝来了。这当然流露出她对赵宋王朝的一悃忠忱;
  但从"不胜寒"一语中,也表明她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里的风险。因此一转念,她便接着写道:"起舞搞清影,何似在人间!"意谓宁可在地方上做个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担惊受怕要强部分。  下片换头处三句,写月亮从朱红色的楼阁上面转过去,低低地照着雕花的窗户,照着情思满怀、睡不着觉的词人自己。胡仔的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之乐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4-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