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兰围场】在河北围场县境内。是清朝御用狩猎场。周长千余里, 与现围场县总面积相等。当时设围七十二处,辟于清康熙二十年( 1681 年) 。此后定期举行秋猎,列为清朝“秋狝习武,绥服远藩”的国家重要盛典。乾、嘉时期成为定制,“垂为家法”。秋狝盛典多在每年中秋之后, 由承德避暑山庄启程至木兰围场选水草丰盛、野兽众多之处举行。满、汉、蒙古王公大臣, 内蒙古四十九旗、喀尔喀蒙古四部及西北厄鲁特蒙古诸部王公、台吉等贵族皆随帝入围。在此期间, 清帝例行赐宴、赏赉, 奖励秋猎有功贵族和将士, 并通过会盟、封爵、赏赐、联欢等各种活动密切同各民族的关系, 加强中央政权统治。今围址大部尚存, 并保留着东、西庙宫, 清朝前期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连营、四旗拨、红山等驻军、战斗的遗址, 以及乾隆帝御书《古长城说》、《虎神枪记》、《永安莽喀》等碑碣。这些文物记录了木兰围场创建的历史,反映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个侧面。【入崖口有作诗碑】在河北围场县东庙官山崖之巅。立于清乾隆十六年( 1751 年)秋,通高 米。碑体宏伟, 居高临下, 十余里外即可望见。碑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于碑身四面, 南面是汉文,为乾隆御书《入崖口有作》五言古诗一首。中有“朝家重习武,灵囿自天成,匪今而斯今,袒制垂奕年”之句,表达了清朝岁举秋狝是为了重视武备,以垂祖训的政治意义, 同时吟咏了这里的形势和山川壮丽的景色。【木兰记碑】在河北围场县伊逊河西岸。清嘉庆十二年( 1807 年)立。通高 米,碑身前后刻满、汉两种文字,正面为汉文。碑文为嘉庆帝御书,内容记载木兰围场创建和作为清朝习武狩猎之所的经过及每岁秋狝大典所显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盛况:文中有“夫射猎为本朝家法,绥远实国家大纲”,“守成之主,不可忘开创之艰;承家之子,岂可失祖考之志。木兰秋狝,为亿万斯年世世子孙所当遵守,毋忽之常经”等语, 是研究木兰因场历史的重要文献。【于木兰作诗碑】在河北围场县与隆化县交界之碑梁顶。是当年清帝去木兰围场必经之地。山势雄伟,景色奇丽, 林木茂密。碑居高临下。碑身高 米, 立于清乾隆十六年( 1751 年), 碑文为五言古诗,题《于木兰作》。乾隆二十四、二十五年又于碑侧补刻五言诗《过卜克达坂》和《过卜克达坂叠旧岁韵》二首, 合为三首, 皆乾隆帝汉文手书。前一首内容主要描述清朝开辟木兰围场之后, 各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情景, 强调定新疆回部和卓木叛乱的武功。【古长城说碑】在河北围场县岱尹上村岱尹梁之北。清乾隆十七年( 1752 年)九月立。碑身高 米, 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 正面汉文为乾隆帝御书。帝于是年在木兰围场发现古长城遗址, 遂探询蒙古及索伦老人, 查访遗迹, 作此文。古长城在围场境内, 东西绵亘 200 余公里, 间有斥堠屯戍。近年来, 在大兴永东台于古城址和小锥子山古城址附近先后发现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 221 年) 铁权三件, 确为燕、秦时期所筑。此碑为研究燕、秦长城提供了参考资料。【永安莽喀诗碑】在河北围场县碑亭子村。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年) 秋八月立。通高 5米, 碑文以满、汉、蒙、藏四体文字书写, 正面是汉文。满语称沙为永安, 岗谓莽喀, 即沙岗子之意。碑文以诗纪事,描写了蒙古诸部随从清帝狩猎,驰于平岗之上,和乾隆帝自谓虽
本兰围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