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整理ppt
1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建议参考文献
整理ppt
2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致大量的寒族地主阶级通过战功进入统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科举制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整理ppt
3
科举制的发展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制的前身,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后期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以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整理ppt
4
贡院制度——中国科举制度的见证
在古代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贡院最早始於唐朝。而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人才的。 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考棚学子们留下了牢骚诗句,诸如:“眼前三尺地,头上一线天”,“墙外蟋蟀叫,夹道萤火明”,“未登青云路,先进枉死城”,依稀可以看出当时应试学子的情绪、时令及环境
作为一千多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科举制度的终点站,河南贡院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舞弊与反舞弊的斗争所形成的贡院规制——定型在明清的贡院以及规制有着自己本身的一套严格的考试程序,指定的考试法规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从法律上也保证了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
1、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搜检、领卷等极严的手续,并有军队弹压、形如囚犯。贡院举行的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2、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3、古代科举考试试卷也类似与今天的高考一样在封闭的环境中出卷,等考试结束,老师才可以出来,保证公平性
科举制度在贡院规制的引导之下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整理ppt
5
江南贡院
其中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明清两代在江南贡院应试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龢、张謇、陈独秀等.
江南贡院有大门五间,称为“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中间三门上有横匾,中门上题“天开文运”,东门上题“明经取士”,西门上题“为国求贤”。内有二门五楹、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
贡院四周内外两层围墙顶端布满带刺的荆棘,故贡院亦称“棘闱”
整理ppt
6
科举舞弊
科举很大程度上都为其中的暗箱操作,“通关节”是最为普遍也是最难禁止的一种。所谓“通关节”,就是现在所谓“走后门”,指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使其把自己的卷子评高分,金榜题名。
为了杜绝通关节,宋朝科举考试推出了两项反舞弊措施—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