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导、学、析、练”课堂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对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讨论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只有其“形”,而无其“实”。为此就目前地理合作学习中的对策谈几点看法。
1、适时分组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前提:
常用的分组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桌式: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反映同一地区的两副图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例如:要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就可以一位同学翻到世界地图找到地区,另外一位同学翻到气候类型分布图大致找到所查地区的位置,二者一对照这一地区的气候类型就一目了然了。二是辩论式: 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世界人口问题展开辩论,可采取全班分为两个大组,一组观点是认为人口多了好;另一组是认为人口少了好,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课堂上展开辩论。这种有的放矢的分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2、问题的设计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关键: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激发学生兴趣。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因此一定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的载体。例如:学习了中国的工业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①在西藏建一座大型的棉纺厂;②在宜城建一座大型的石油冶炼厂。上述按排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理由。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我让课代表作了总结,并对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作了充分肯定。
3、及时地评价是开展小组合作的保障: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小组合作表现
”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的情况进行评价。运用评价机制需注意的问题是: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首先应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的或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小组合作式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小组合作,合作学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