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整理汇总
-- 目录 --
前言 1..
普通话新韵脚对应表和字符表 2..
古代常用《宽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韵部对应表和宽韵字符表 17
其他相关诗词的韵:十三辙十八韵对照表 2..8
刖百
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一个共 同的用韵标准,这就是各种韵书。但在隋代以前,还没有这种韵书。 从隋代陆法言开始,以四声分为二百零六韵,编为《切韵》一书,便 成为千古韵书之祖。然而《切韵》久佚。继《切韵》之后,唐代编撰
《唐韵》,后来宋代陈彭年等编撰《广韵》,丁度等编撰《集韵》,韵 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
唐初许敬宗等人奏议,把二百零六韵中邻近的韵合并起来使用。 南宋 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 并为一百零七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 。但 是,刘渊的平水韵也已佚失。在平水韵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编写了
《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一百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 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清代将平水韵改称为“佩文诗韵”,也 是一百零六韵。
王力先生曾指出,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 所 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注意,不是汉人、唐人按照宋 人的要求用韵,而是宋人总结整理的唐人用韵。按这个观点,象清代 的《佩文韵府》、《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 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这是有道理的。
“诗到唐时已做绝”,如果说唐诗宋词是滔滔大河,那么以后的 诗词就是涓涓细流,虽然也有个别大家,但是它究竟不代表文学的主 流。一直到清代“九州生气恃风雷”之后,也就只有“寸寸河山寸寸 金” 了。以后做格律诗的大家越来越少了,近代公认做得好的只有郁 柳苏田四家。韵书的发展也就相对停滞了。
平水韵一直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无疑是历史上最 为成功的韵书。南宋人刘渊编写它的时候已经距离盛唐几百年了, 这
几百年中语音肯定也会有很大变化,但是平水韵可不是刘渊改革的产 物,而是他根据唐诗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所以我们弄清了一个逻 辑关系:先有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品,然后才总结出了韵书,然后韵书 反过来指导创作。
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 在没有新的大家公认的韵 书时,如果你不按照现有的规矩写作,是得不到大多数人认可的。
中华诗词学会近年推出了《中华新韵》(十八韵和十三韵),本意 是想找到一个折衷方案,应该说它对诗歌创作,特别是新诗创作起到 了指导作用。但是对于古典诗歌的创作还是引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它 没有达到象清代的《佩文韵府》、《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高 度,即不但可以说明当时时代律诗的押韵, 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 用韵。我们参考韵书,其中目的之一是作为欣赏诗词的工具。但如果 用《中华新韵》去赏析唐诗宋词元曲,你肯定如入五里雾中,还不够 添乱的呢。其次,古典诗词的创作需要大量的“诗的语言”,这些“诗 的语言”来自于大量的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积淀。当你诗词读多了,自 然会认可那些词句的音律,即使是一些发生了变化的读音你也就不觉 得它别扭,反而习以为常了。那时你反过来用新韵来写古典诗词,便 会觉得味道全无,怎么看怎么像穿一身西装戴个瓜皮帽,不伦不类的。 这有点象戏曲中的情况。
普通话新韵脚对应表和字符表
新韵部
韵母及韵母组 合
对应的占韵(平水韵)
一、佳麻
a、ia、ua
第十部麻、佳半,部分入声
—一
ai 、uai
第五部佳半、灰半
三、先寒
an、ian、uan、 tan
第七部寒、删、先、元半,十四 部覃、盐、咸
四、江阳
ang、iang、uang
第二部江阳
五、逍遥
ao、iao
第八部萧肴豪
六、国歌
e、o、uo
第九部歌,部分入声
七、灰微
ei、ui
第三部支微齐,部分入声
八、森林
en、in、un、tn
第六部 真、文、元半,十三部 侵
九、冬青
eng、ing、ong、 iong
第TB 东冬,十TB 庚青蒸
_L 姿衣
十、布口」
(儿)
i (er并入)
第三部支微齐,部分入声
十,、诗词
i (整体认读)
第三部支微齐,部分入声
十二、别叠
ie、(y)e
部分入声,佳麻二韵部分字
十三、忧愁
ou、iu
十二部尤
十四、读书
u
第四部鱼虞,部分入声
十五、须臾
u
第四部鱼虞,部分入声
十六、绝学
ie
部分入声
搽法
硝大阀
查打乏
茶瘩伐
茬答筏
叉达罚嘎
啦骂纳
辣马娜琶
腊蚂那怕
咯蜡码钠帕
卡喇
诗词韵脚整理汇总2017年3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