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金波儿童诗浅谈儿童诗语言的形象性.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从金波儿童诗浅谈儿童诗语言的形象性
从金波儿童诗浅谈儿童诗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的作用就等同于所有的建筑物不能离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样。离开了语言,文学便不复存在,因此语言被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文学的本质就在语言本身,探讨文学本质最简单的方法在于弄清文学中语言的特殊用法。
与儿童文学用艺术形象表现多方面内容的要求相适应,儿童文学的语言也有其艺术表现上的特殊性。金波作为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大家之一,其儿童诗语言的形象性具有很大的学问。
儿童诗语言的形象性,第一个方面体现在运用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使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容易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大量运用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及借喻,尤以明喻最为常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使儿童的生活经验得到有效的、最大限度的迁移,使陌生的事物变得亲切和熟悉起来,这样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和理解。例如金波儿童诗系列之《花的梦》中写道:
小小的花朵是珍珠梅/它穿着月光一样的衣衫/好像一年四季的花朵/忽然在这一夜开放/像天上的彩虹/纷扬着落在我们的土地上……
在这些诗作中,月亮般的珍珠梅、彩虹般的花朵借着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而显得美丽而生动。它们有力地说明比喻等修辞手法往往能使所描述的事物形象化。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和思想家,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很突出,因而形象的语言能帮助他们把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自己所具有的经验世界相连接,获得新的或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儿童诗语言的形象性,第二个方面体现在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儿童的认知最先发生于动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不断将外部信息融入到自身的认知中,并且不断修正原有的认知以顺应外界环境的过程。因而动作感强烈的文学语言不仅能够唤起儿童对认识对象的注意,而且可以增强对认识对象的理解。而增强语言动作感的方法便是对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春的消息》中写道: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岗/到处有春天的欢笑……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是谁搔痒了我的面颊/是身边钻出的嫩绿的小草……
通过这样的描述,春风、春水、秋菊的情态就活跃在小读者的脑海中,清新、美丽的大自然都映现在孩子们的心头了。
又如《红蜻蜓》:
低低地飞/低低地飞/你这红蜻蜓/你丢失了什么/飞得这样低/飞得这样低……
你也许没有找到你丢失的东西,你飞得倦了,伏在我家的竹篱上,静静地休息。
我悄悄地悄悄地走近了你/一把捏住了你透明的双翼……
我把红蜻蜓/放在绿纱窗上/它望着窗外迷迷蒙蒙的天地/难道它还在寻找寻找它丢失的东西?
妈妈/是您告诉了我/它在寻找丢失的爱/那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雨过天晴/我推开窗子/放走了那红蜻蜓/让它飞向晴朗的天空和开花的土地……
诗歌塑造了一个捕捉益虫红蜻蜓最后在妈妈劝导下放生红蜻蜓的懂事的小孩子的形象,成为小读者的典范,在这一人物身上,张扬着儿童保护益虫的意识,受到广大家长和教育者的推荐,具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和教育意义。
儿童诗语言的形象性,第三个方面表现在语

从金波儿童诗浅谈儿童诗语言的形象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yh0813
  • 文件大小4.03 MB
  • 时间2021-05-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