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系列故事大全
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其音)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匡地与蒲地之围
长垣县在春秋时是由蒲阪邑(即蒲城,今天的长垣县城所在地)和匡城(今长垣县张寨乡孔庄村所在地)组成,与濮阳市相毗邻。濮阳市所在地春秋时为“帝丘”,是卫国的国都。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长垣是卫国国都通向东方、南方的鲁、陈、蔡、宁、楚、郑等国的必由之路。
孔子为了宣传他的思想,四处奔走,周游列国,曾数次经过长垣,和长垣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次,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路过匡城。匡人看到车上坐着的孔子很像以前在这里施过暴的阳虎,于是拦住车子,说什么也不让走,把他们围困了五天。孔子十分平静地对弟子们说:“文王死后,周代的文化遗产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如果要毁灭这种文化,我们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如果毁灭不了这种文化,匡人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后来经过协商,让跟随孔子的一个弟子做了卫国宁武子的家臣(人质),留在了卫国,然后孔子才得以离开。
多年之后,一次孔子又经和匡城相连的蒲地经过。这时,正好公孙氏在蒲地作乱,他们占据蒲地和卫国国君对峙。蒲人不问青红皂白截了孔子。当时有个叫公良儒的弟子驾车跟随孔子,他非常有胆量,对孔子说:“我从前跟您在匡地遭到过危险,现在又在这里遇到同样情况。如果发生战斗的话,我可以为您去牺牲生命!”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蒲人看到孔子众多弟子身手不凡,有些害怕。于是让人给孔子传话:“如果孔子答应不到卫国去,就可以放他过去。”孔子听了传话之后,马上说“可以”。他们又要孔子订立盟约,孔子说“也行”。订约之后,他们将孔子放了过去。
孔子从蒲地放出后,就径直往卫国去了。他的弟子子贡对此很不满意,就问孔子:“这不是不遵守盟约,不信守诺言吗?”孔子回答说:“被迫签订的盟约是没有效力的,这种盟约连神也不会理睬。”公冶长听禽音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被困绝粮。他的弟子们都愁怀了,四下奔走,乞讨吃食。 一天晌午,子路乞讨到一位朋友家中,苦诉了理由:遇难受饥,求助给点吃食,以救老师性命。怎奈他这位朋友家境贫寒,拿不出一点像样的东西。正在为难时,这家的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进到院里。子路的朋友顿时有了主意,对子路说:“嗨,我把这只老母鸡杀掉,炖熟了拿去给你的老师补养身体吧!”他的话刚落音,只见那老母鸡领着小鸡掉头就往外跑。 正在这时,公冶长搀扶着孔子走了过来。他们见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惊惶失措地跑着叫着,孔子问公冶长:“你懂禽鸟之音,听听这只老母鸡在说什么?” 公冶长听了一会儿,对孔子说:“这只老母鸡在说,孩子们,快过来,老娘有话对你们讲。因为孔子绝了粮,掌柜的今儿个要杀娘。只叹你们小,叫娘好悲伤。娘死后,你们日出三竿离门去,日头不落早回房。听见炸雷响,快往檐下躲;听见老鹰叫,剌林里边藏。不和猫狗交朋友,莫与鼠蛇有来往。寻食别往远处跑,喝水不要下深塘。……处处小心保平安,可怜你们没了娘!” 孔子听了公冶长述说的老母鸡的这番话,心中甚感不安,捋须长叹道:“人有爱子之心,禽鸟走兽,与人无异呀!这鸡的主人要杀它,原来是为我绝粮的缘故,不可,不可。”说着就和公冶长去找这鸡的主人。 这时,子路的朋友和子路走出门来,他们只是找那只老母鸡的。孔子看见子路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又一问,果然不错。孔子向子路的朋友道
孔子系列故事大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