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生态人居环境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以道为根本,以神仙为信仰,是一个重生贵和的宗教。道教的这些特征,使其更加注重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居处环境。一、洞天福地:人间仙境的美好向往道教作为一个以重今生、重现实为特征的宗教,在追寻理想仙境中认识到,三清圣境、天上宫阙,虽然是那么美好,令人向往,但毕竟是得道成仙后才能登临的,实现人生的美好境地才更为现实。为此,道教建构起以洞天福地为中心的人间仙境。洞天福地是道教在人间的仙境,也是道教神仙境界的一部分,多以华夏名山为主体,或兼有山水。道教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具体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洞意喻为通,洞天意为山中有洞室可通达上天,并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 “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福地则意为得福之地,即祥和秀丽没有灾难的地方, 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证成仙。唐朝诗人李白曾作《山中问答》诗曰: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给名山洞天福地以诗意般的写照。从生态自然保护角度来说,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生态自然保护区,环境秀美,生长、繁衍着大量的生物种类。而身居其境的历代修道者也始终关心着山山水水、动物植物的保护,从而为今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生态文化遗产。并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理想而真实的人间仙境,给人以美好的现实憧憬,使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二、道法自然:道教教义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一) 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思想道教认为,人与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就是道。《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内丹学家张伯端《悟真篇》阐释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世间的一切皆由道演化而来,万物皆以道为源泉和存在依据,都分享了同一个道。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变化运动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因此,《阴符经》开篇即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天之道就是认识自然大化的运动规律,执天之行就是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类的本领就在于此,所以说“尽矣”。若不懂得自然大化的运动规律,凭主观意志盲目行事,便如《道德经》所言,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凶”。故而《阴符经》告诫人们:“自然之道不可违。”(二) 自然无为与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崇尚自然是道教的重要特征。道教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本来如此的、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道教认为,自然状态是事物的本真状态,人们应该尽量随顺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不要以人力去强行改变。《道德经》说: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的主观意志往往不符合客观规律, 一旦轻举妄动,就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就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呢?道教提出的方法就是无为。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作为,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依自然而为,依循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发展规律,根据客观条件采取适宜的行动,以无为的态度去为。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出: “‘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refraini
道教和生态人居环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