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OO一年十月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
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随着不断提高,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工业已经进入到必须通过结构调
整促进发展的新阶段。
本纲要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编制,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主要
目标、调整重点和重大措施,以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加快我国工
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指导性文件。
一、现状与形势
(一)工业结构现状
“九五”期间,我国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工
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000 年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44%;工业制成品出口占
全国商品出口的 90%;工业企业上缴税金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 50%,有力支撑了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九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果。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能源、原材料的“瓶颈”制约基本缓解。二是产品和技术结构逐步
优化。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机电
产品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纺织、煤炭、冶金等行业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取得
成效。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国工业
的 70%;股份制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 1995 年的 5%上升到 2000 年的 21%;外
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 23%。四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
基本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了困境,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取得重要进展。
工业结构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效
率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装备制造
业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大企业国际竞争力不
强,生产集中度不高,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优势尚未形成;东中西部经济发
展差距拉大,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资源、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可持续
发展面临严峻形势。这些问题是在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企业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结构优
化升级的内在动力不足,政府调整结构的手段和方式还不完善,生产要素的流动还面临
着较大的体制性障碍,社会保障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结构调整既有历史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结构调整任务十
分艰巨。
“十五”期间社会总需求总体上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GDP 预期年均增长 7%左右。城
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将从小康进入到更加富裕的阶段。农村消
费中商品化消费比重提高,耐用消费品消费将加速增长。城镇居民的住房、医疗保健、
娱乐、旅游、轿车、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需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与此相适应,电子信息、
医药、建材、汽车等制造业以及关联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国家继
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步伐,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将有利于拉动投资类产品的增长。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有利于带动我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的增长和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但应
该看到,“十五”期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将存在,农村购买力难以快速提高,东中
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还难以消除;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
我国商品出口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市场需求约束可能进一步强化。
“十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企业
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利于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
位;依法扩大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社会
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利率市场化机制逐步形成,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直接融
资的比重进一步扩大,企业资金来源更趋多元化;外贸体制改革有利于推进统一市场形
成,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步伐加快;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建
立和完善全竞争、规范
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