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石鼓文》心得
篆书是书体之源,在所有书体中,最具静穆之气。笔者最早接触的篆书是《吴昌硕临石鼓文》,临习数月后因惑于吴氏个人风格过重,故而转临《石鼓文》。临习了一段时间《石鼓文》后,回头再来看看以前的临作,自我觉得有些许收获和体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是深入,就越觉得自己的无知和肤浅,书法亦作如是观。以下便是我临习《石鼓文》的心得和感悟。是经验就必然会片面化,聊以记之而已。
石鼓是先秦遗物。石鼓上刻的文字叫石鼓文,是秦篆(即小篆)的前身,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为四言诗,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鼓有十,大小不一,高度与直径约二尺,文字刻于中间部分,为我国最古之刻石文字。书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其字结体繁复,类似西周铭文,或称“人篆”,亦称“籀文”。初唐,石鼓在陕西凤翔出土后,五代战乱时又行散佚。张怀璀在《书断》中盛赞《石鼓文》的书法造诣,说它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并以“落落珠玉,飘飘缨组”等词形容它的书法美。目前其字已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势雄浑、刚柔相济,占茂质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画粗细基本一致,有的字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似小篆但却没有小篆那般拘谨。康有为称其
“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
《石鼓文》的艺术价值自不用多说,后世学篆者,吴昌硕、王福庵、吴大徵等皆在《石鼓文》上下足了功夫,得力者多矣,因此,《石鼓文》也是初学篆书相对较好的范本,其原因有四:一是《石鼓文》上溯两周金文,下及秦汉篆书,承上启下。潘迪在《石鼓音训》中说:“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人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 二是《石鼓文》是规整的勒石铭功文字,结字工稳,相比较于两周金文,变化不大,但学习篆书应从稳矩人手,例如当代许多人学习篆书以清篆人手,学成规矩,反倒容易产生习气而难以解脱。而《石鼓文》被清代康有为称为“书家第一法则”当不为过誉。三是《石鼓文》高古,临习它既能提高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又能提高自身的气质。唐代大书论家张怀王藿的 《书断》也曾赞日“体象卓然,殊古异今”。四是《石鼓文》字形略方,方形的字体有端庄之意,从书法的创作角度上看,方形字比较容易“改造”,加上自己临习的感悟,亦能“改造”出自己想要的风格。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说道:“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蜾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初临《石鼓文》时我曾遇到过一些问题。首先是笔法。有人认为篆书用笔很简单,只有一笔,容易写,只要做好藏锋、中锋行笔,就没多大问题,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我觉得中锋用笔的确是书法的用笔精髓所在,清代朱和羹《临池新解》中所云的
“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以及古人所谓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并不无其道理。明白了中锋用笔,也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存针灸时,又长又软的银针在手法老辣的老中医手中能轻易地插入病人的体内而病人不觉得疼;体会到了中锋用笔,也就能够体会古人所说的“飞花亦可伤人”的道理。所以蔡邕所谓的“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是很精当的见解。因此,注重中锋用笔,做到藏头护尾,点画追求圆润含蓄的精神,有凝重浑厚的力度,才是书写篆书、《石鼓文》的笔法关键所在。
其次是结构,《石鼓文》粗细大体均匀,平和有度,显得仪态
学习《石鼓文》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