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半夏种植技术
一、植株形态特征
半夏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40 cm。地下块茎球形或扁球形,直径~ cm,芽的基部着生多数须根,底部与下半部淡黄色,光滑,部分连年作种的大块茎周边常联生数个小块状侧芽。顶基生叶1~4枚,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5~25 cm,叶柄下部有一白色或棕色珠芽,直径3~8 cm,偶见叶片基部亦具一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径2~4 mm。实生苗和珠芽繁殖的幼苗叶片为全缘单叶,卵状心形,长2~4 cm,宽~3 cm;成年植株叶3全裂,裂片卵状椭圆形、披针形至条形,中裂片长3~15 cm,宽1~4 cm,基部楔形,先端稍尖,全缘或稍具浅波状,圆齿,两面光滑无毛,叶脉为羽状网脉。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边缘多呈紫绿色,长6~7 cm;内侧上部常有紫色斑条纹,佛焰苞合围处有一直径为1 mm的小孔,连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状,伸出佛焰苞,绿色或绿紫色,佛焰苞下部管状不张开,上部微张开,直立,或呈"S"形弯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轴下部着生雌花,无花被,有雌蕊20~70个,花柱短,雄花位于花序轴上部,白色,无被,雄蕊密集成圆筒形,与雌花间隔3~7 mm,花粉粒球形,无孔沟,电镜下可见花粉粒表面具刺状纹饰,刺基部宽,末端锐尖。浆果卵圆形,顶端尖,绿色或绿白色,成熟时红色,长4~5 mm,直径2~3 mm,内有种子1枚。种子椭圆形,两端尖,灰绿色,长2~3 mm,直径 mm,不光滑,无光泽,解剖镜下观察有纵向浅沟纹。鲜种子千粒重10 g左右。花期4-7月,果期8-9月。图10-10.
图10-10 半夏植株形态图
二、生物学特性
半夏为浅根性植物,一般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土、砾土、重黏土以及易积水之地不宜种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但以疏松、肥沃、深厚,含水量在20%~30%、pH 6~7的砂质壤土较为适宜。野生多见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喜温和、湿润气候,怕干旱,忌高温。夏季宜在半阴半阳中生长,畏强光;在阳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情况下,易发生倒苗。耐阴、耐寒,块茎能自然越冬。
半夏具有明显的杂草性,具多种繁殖方式,对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
一年生半夏为心形的单叶,第二至第三年开花结果,有2或3裂叶生出。半夏一年内可多次出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平均可出苗3次。第一次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第三次在9月上、中旬。相应每年平均有三次倒苗,分别为3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下旬。出苗至倒苗的日数,春季为50~60 d,夏季为50~60 d,秋季为45~60 d。倒苗对于半夏来说,一方面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珠芽数量,亦即进行了一次以珠芽为繁殖材料的无性繁殖。第一代珠芽萌生初期在4月初,萌生高峰期为4月中旬,成熟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半夏块茎一般于8~10℃萌动生长,13℃开始出苗。随着温度升高出苗加快,并出现珠芽。15~26℃最适宜生长,30℃以上生长缓慢,超过35℃而又缺水时开始出现倒苗,秋后低于13℃以下出现枯叶。
冬播或早春种植的块茎,当1~5 cm的表土地温达10~13℃时,叶开始生长,此时如遇地表气温持续数
半夏种植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