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 情感强烈, 节奏鲜明, 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学些古诗, 可以陶冶情操, 丰富想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 数量虽然不多, 但全是些名篇佳作,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 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 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 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 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 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因此,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 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 “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 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 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 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 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 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 看到如此美景, 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 他们渴望走向原野, 亲近自然, 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 充分拓展空间, 增强活力。一方面,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 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 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 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 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 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 并配以和谐的音乐,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 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 做到读正确、读通
《望洞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