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第四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1、生活环境的变化 2、工作性质的变化 3、阶级关系的变化 4、运输条件的变化二、旅游发展史上的铁路时代:铁路之父:乔治· 史蒂文森费用低速度快运力大通达范围广三、托马斯· 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1、 1841 年的创举: 团体旅游活动特点:公众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 1845 年的商业尝试: 团体消遣旅游特点: 商业性长途过夜线路勘察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3、其他开创性工作推出一种代金卷第一例环球旅游团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巨头”: 20 世纪初 1. 英国托马斯· 库克公司 2. 美国运通公司 3. 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第六节二战后的现代旅游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1、世界人口的增加 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6、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第七节我国的旅游业的历史发展一、旧中国的旅游业: 民族银行家陈光甫 1927 年中国旅游社二、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旅游业 1949 年华侨服务社改为第一家国营旅行社这一时期的特点: 背景环境: 建国之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第一要务,对外封闭锁国;实行计划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基本任务: 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宣传自己,了解别人”发展类型: 有选择的入境旅游企业经营: 不计成本,国家补贴产业规模: 产业结构不完整,且总体规模很小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突出表现在“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虽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人马三、改革开放之后的旅游业发展 1、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1978~80 年代中期) 2、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80 年代中期~1997 年) 3、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1997 年至今) 这一时期的特点: 背景环境: 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 急需外汇;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基本任务:拓宽外汇创收渠道; 90 年代后期转为发展创汇、拉动内需、提升国民素质发展类型: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企业经营:强调经济效益;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持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制定和颁布政策、法规、标准等方式实行“政府主导”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第一节旅游活动的界定一、艾斯特( AIEST )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二、旅游活动的权威定义 1、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 短期( 历时不超过一年) 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的旅行活动以及该地的停留访问活动( WTO,1995 : 12) 2、旅游活动中文定义: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开展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三、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 2、异地性 3、暂时性 4、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四、旅游活动的要素 1、旅游活动的内容的构成要素:行游住食购娱 2、旅游活动的体系的构成要素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满足主体来访目的的旅游资源或旅游对象旅游活动的中介体——帮助主体完成其旅游经历,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四、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定义作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一、划分标准 1991 年渥太华召开的旅游统计工作国际会议上,旅游活动分为: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国内旅游国民旅游二、国际旅游三、国内旅游四、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比较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活动的开展是否跨越 2、便利程度 3、经济作用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性质一、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1、社会现象 2、文化现象体验异乡风情了解他国文化 3、经济现象 4、政治现象二、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旅游者的个人的自愿行为, 旅游活动在本质上, 并非是经济活动, 而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在于它的社会文化性第四节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一、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大众旅游奖励旅游社会旅游) 奖励旅游作用优于其他方式的原因:(1) 激励作用的时效看: 激励维持的时效更长久;(2 )激励对象的范围看: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