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
【配套课本】 配山东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 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会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处理数据,提高他们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书籍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可行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微粒半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归纳法、诱导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引言]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而各种元素的种类又是由该元素原子内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的,那么,它们的结构与性质各有什么联系?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 第2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律
[讲述]下面,我们以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作为例子,从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讲解]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不同的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对其进行编号,这种编号又叫原子序数。显然,原子序数在数值上是与这种原子的核电荷数相等的。原子序数是人为的,是人们强加给原子的,不是原子固有的。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本P11“活动·探究”问题1表中所缺的数据。注意,核外电子排布包括电子层和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不包括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
[学生活动]写出1~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组间交流。
[师]阅读教材,了解怎样画直方图、怎样画折线图?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活动·探究”问题2的三个问题:
(1) 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绘出直方图。
(2) 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绘出折线图。
(3) 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常见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为纵坐标,用不同颜色的笔绘出折线图。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投影展示)
[学生组内相互研讨] 通过以上探究,可以发现1~18元素
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怎样规律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主要化合价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发言,得出结论: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
,元素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在由大到小的变化。
,元素主要化合价也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
[教师评价]
[讲述及分析]我们从“原子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图可以看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排布从电子数最少(1个)逐渐达到稳定结构(2个或8个),这种周而复始的重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像我们一年一年的四季更替及生活中的每天都是24小时一样。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便称之为周期性变化。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我们从“原子序数—原子半径”图中可以发现,原子序数从3 (Li)~9(F),,即原子半径由大逐渐变小;再由11 (Na)~17(Cl), ,原子半径也是由大逐渐变小。如果把所有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将会得出以下结论:
[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说明]在P11表中,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并未列出,这是由于其原子半径的测定与相邻非金属元素的依据不同,数字不具有可比性,故不列出。)。
[教师提问]怎样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来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主要是由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的。
[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核内质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