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第 35课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 135 —前 87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 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 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 30 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 10 岁起诵读“古文”, 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 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19 岁为补博士子弟。 20 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 访问夏禹的遗迹; 到过姑苏, 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 到达淮阴, 访求韩信的故事; 到过丰沛, 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 到过大梁, 访问夷门, 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 到过楚, 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 到过薛地, 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 南游沅湘, 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 武帝对这个广闻博识、学问丰富的年轻人十分重视, 命他为郎中, 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说的厚实基础。元封元年(前 110 ) ,汉武帝封泰山,司马谈以职任太史公而不能从行,愤懑而死。临终前他难过地对司马迁说:“我死以后,你必为太史。做了太史, 莫忘了我的遗愿。今大汉兴盛, 海内一统, 上有明主贤君, 下有忠臣义士。我身为太史, 而未能记载, 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 诸子百家, 及各种档案史料。太初元年(前 104 ) ,他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 20 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 反复计算、选择, 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 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 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 ,一月的日数为二十九点五三天,一岁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后, 他秉父遗志着手准备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天汉二年(前 99), 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 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不作声。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 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直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 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 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 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 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 。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 50 万减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 只能接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 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 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决心以残烛之年, 完成父
D3-L36-司马迁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