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doc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
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讨论,以人和世界关系的引入为前提。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这是考察其他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哲学何为
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讨论,以人和世界关系的引入为前提。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这是考察其他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人和世界的关系,首先呈现为内在性与统一性的特点,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也可以看作是对此的概括。然而,人不同于动物,动物只是内在于世界并仅仅表现为世界的构成,而不发生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则不仅具有内在性,而且呈现对象性的特点。在单纯的内在性关系中,人与世界融合为一,并相应地主要表现为世界本身的安居者,而不是世界的发问者。然而,人同时又参天地之化育、制天命而用之,并在这一过程中与世界形成对象性的关系。就世界之为人的对象而言,关于世界的以下三重问题便难以回避: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是什么”的提问主要在于敞开世界本身,它涉及人与世界的认识***cognltion***关系;“意味着什么”以世界对于人的价值意义为实质的内容,它更多地涉及人与世界的评价性***evaluation***关系;“应当成为什么”则蕴含着按人的价值要求来变革世界,它涉及的是人与世界的规范性***normativity***关系。不难看到,人与世界的如上三重关系,既蕴含着如何认识、把握世界的问题,也关联着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作为人“在”过程的基本关系,它们同时构成了理解“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本体论前提与背景。
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及评价性关系,首先将哲学与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联系起来。人对世界的说明和解释当然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例如,科学便是其中之一。不过,科学主要是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来把握经验世界的对象,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生物、物理、化学,抑或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都是以分而别之的方式敞开、切人这个世界。这种方式无疑有助于我们深人地了解这个世界,但是,它们同时又在不同的层面将世界加以分离,这种科学的图景中,世界往往呈现“分”与“别”的形态,借用庄子的话来表述,它们常常导向“判天地之美”。这里的“判”有离析、分别之意,科学以及它所达到的知识,便是以一种离析、分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然而,就世界本身而言,在它为科学知识所分化之前,首先是以统一的、整体的方式存在。要把握真实的世界,显然不能停留在这种分化的知识层面,而应超越和扬弃对存在的分离、分化,以再现世界的具体形态。正是在这里,哲学展示了其把握世界的独特意义。与经验科学不同,哲学更多地以统一、整体的形式把握世界的图景。这种方式对我们了解世界的真实形态,显然是必要的。然而,近代以来,特别是实证主义兴起之后,对总体性、整体性、统一性的否定,似乎浸浸然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向。一谈到总体性、整体性、统一性,便往往被称为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在此语境中,又主要是一个贬义词,属玄学的、思辨的、超验的领域。这种批评固然有其理由,因为过分的强调整体性、总体性,将这些方面加以绝对化,确乎容易导致超验的思辨。但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拒绝从整体性、总体性的维度来理解这个世界。如果仅仅停留于分化的进路,那么,我们也许只能获得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碎片,而难以达到具体的认识。
当然,在相似的形态之下,不同的哲学形态也会形成不同的特点。就中西哲学而言,西方哲学似乎比较早地将哲学的起源与惊异联系起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哲学起源于惊异。从它的内在涵义来看,惊异***wonder***源于世界本身的存在形态:世界为什么以如此这般的形态存在?它所指向的首先是世界本身的存在形态;由此引发的更多地是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相对于此,中国哲学家的哲学反思常常以忧患为出发点。《易传·系辞下》在谈到《易经》的形成时,曾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经》是中国哲学早期的经典之一,它本与占卜相关,但同时又包含哲学的观念。忧患首先表现为价值的关切,它所侧重的是世界对人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以忧患为“作易”的动因,相应地意味着将哲学之思与价值意义的关切联系起来;这与惊异侧重对世界本来形态的追问显然有所不同。从哲学的沉思方式来看,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家对世界的追问与逻各斯相联系,赫拉克利特指出,不要倾听我,而要倾听逻各斯。逻各斯既涉及存在的原理,也隐含着言说、理性、逻辑等内涵,这些内涵和前面提到的从惊异出发把握世界,在逻辑进路上是相应和一致的。中国哲学早期对世界的追问每每展开为性与天道的探索,这里的“性”涉及人自身的存在,“道”则关乎对世界的总体把握。作为哲学沉思的对象,“道”既表现为存在的原理,同时也包含着价值的理想。在中国哲学中,无论是
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