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词典 1 赞美歌(Anthen) 以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由赞美诗发展而来。取《圣经》或其他教会文字为歌词。在基督教会中举行奉贤仪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唱歌。其中包含独唱的, 称为“独唱赞美歌”; 无独唱的, 称为“合唱赞美歌”。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 基督教新教的赞美歌相当于旧教中的经文歌。音乐史上写赞美歌的著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赛尔、韩德尔、韦斯利等。 2 咏叹调(Arj) 以器乐伴奏的独唱曲或二重唱。出现于十七世纪初, 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声乐部分加入难度高的演唱技巧。由于追求结构上的高度完整, 常忽略与剧情的关系, 而单纯致力于音乐上的独立发挥。在声乐作品中常以宣叙调表明情节, 咏叹调继其后, 使表演者可以充分抒发情感, 展现其演唱水准。巴赫、韩德尔、莫扎特等人的咏叹调则是声乐曲目中的珍品。 3 波尔卡(Polka) 舞曲。较快的 2/4 拍子。十九世纪初发源于波希米亚。后来风行于全欧洲及美国。 4 小夜曲(Serenade) 小夜曲历来是男子晚上在他情人的窗下唱的, 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古典作曲家在写作小夜曲时, 总是设法创造这种气氛。十八世纪用于晚会的小型乐队的作品。 5 浪漫曲(Romanza) 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其歌曲的特点为: 曲调表情细致, 与歌词紧密结合, 伴奏较丰富; 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 6 圆舞曲(Waltz) 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两种。十七、十八世纪在维也纳宫廷流行后, 开始成为社交中的舞蹈。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常所说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7 和声(Harmoy) 不同高度的音乐同时发声,称之和声。和声学的研究对象为: 和弦的结构、和弦的连接法则、和弦在乐曲上的功能属性。和声学是作曲技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8 和弦(Chord) 和声的结构单位。在自然音阶的和声体系中, 和弦由音阶上各音连续三度叠置而成。三音叠置,既成三和弦;四音叠置, 成七和弦;五音叠置,成九和弦。如 C 大调的主三和弦,由 C、E、G 三音组成;其属七和弦,由 G、B、D、F 四音组成。 9 赞美诗(Hymn 英) 基督教颂赞上帝的诗歌。均为教会中名家所作, 它与《圣经》中的《诗篇》和《雅歌》有别。天主教赞美诗最早是用拉丁文, 其多章节而曲调相同。现今保存的最早的赞美诗是出自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 340-397 )和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 354-430 )之手, 名为《赞美颂》。一般的赞美诗皆作于五至十世纪。马丁· 路德创新教, 改赞美诗歌词为德文, 用四声部合唱。十八世纪初, 传入英国。今英国通行的赞美诗集有《牛津赞美诗集》等。 10 声部(Part Voice) 是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 弦乐四重奏中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各声部; 混声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各声部。 11 浪漫主义音乐( Romantical Music) 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 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这种新风格同时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 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自然等抒情题材, 表达出知识分子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题材与着重抒发主观的内心感受, 因而抒发古典乐派某些形式的限制,使音乐创作得到了新的进展。 12 奏鸣曲式(Sonata Form) 是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乐器体裁中最常见的, 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大多数交响乐的第一乐章都运用“奏鸣曲式”写成, 其结构大致如下: 1. 呈示部: 在引子之后, 往往出现两个性质不同的曲调, 称为“主部主题”( 又称“第一主题”)及“副部主题”( 又称“第二主题”) 两个主题之间富于对比性, 如一个是雄壮的, 另一个则是温柔的; 一个是悲伤的另一个则是欢乐的;一个是粗犷、有力的,另一个则是优美、抒情的等等。它们有各种乐器重复地叙述, 加强听者对主题的印象。副部主题的调性与主部主题不同, 通常建立在主调的近关系调上或上下三度的关系调上。 2. 展开部: 它和呈示部的各主题材料有密切关系, 但可以作较大的调性转移及音形变化, 好比一场动人的戏, 音乐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乐曲感情的高潮往往也是在这一部分。 3. 再现部: “再现”就是回到“呈示部”开始的音乐形象, 它综合了前面主题对比与冲突,得到结论。再这里,副部与主部均
古典音乐词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