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变证
伤寒教研室
目的要求
【掌握】变证治则、表里先后及标本缓急治则
【熟悉】寒热真假、虚证实证辨证要点
一、变证治则及变证要点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上)
太阳病发生坏病的原因及处理原则表解
太阳病误治---病证未除---坏病
发生原因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诊察)--(辨证)--(治疗)
处理原则
本条提示坏病的主要特征有三:
一是其原始证候已发生了变化,不复存在;
二是不属传经之变,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
三是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临床上亦有不因误治而因体质成坏病者。
(二)辨寒热真假
【原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
皮肤----外表-----浅
骨髓----内里-----深
欲与不欲,即从病人神情中探讨本质
表热里寒(真寒假热)-----阴盛于内,阳气被格于外。身大热而反欲衣-----阴极似阳
表寒里热(真热假寒)------阳盛于内,阴气格于外。身大寒不欲衣------阳极似阴
当综合全部脉证细参。
【原文】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0)
关上脉细数:胃气受伤虚阳躁动之象。
食入即吐为胃热,朝食暮吐为脾寒。
本证为误吐导致脾胃气虚。
【原文】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122)
提要:述因误吐伤胃而数脉的原因
分析:胃伤本应细弱,今反见脉数为胃中虚阳躁动。
(三)辨虚证实证
【原文】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本条提示汗后虚实两种不同的转变。
,参68条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化燥成热转为阳明证
------有谵语腹满,大便结等证
------实阳明,虚少阴
太阳病变证目的要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